千秋文碑:我在都市刻圣言 第1章 文碑微光(1/2)
晨光如金箔般铺展在新洛都的青石板上,市集已喧嚣了半日。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童追逐的笑闹声混成一片,可秦川却听得见一种更细微的声音——文字在消散。
他蹲在一家旧书摊前,指尖轻抚一本《诗经集注》的残页。纸面泛黄,墨迹本应沉稳如松,可此刻那些字却像被风舔舐的炭灰,边缘正缓缓褪色,仿佛从未存在过。他心头一紧,又翻开另一册《论语疏义》,同样的景象:孔圣之言,竟在日光下无声溃散。
“老丈,这书……近来都这样?”他抬头,声音尽量平稳。
摊主是个驼背老头,眼皮耷拉着,手指捻着一枚铜钱来回摩挲。“年头不好,文气不稳。你也知道,上环那些人,把好典籍都锁着,咱们这些下环的,能读到的本子,早就不‘活’了。”
秦川没接话。他盯着那枚铜钱,铜绿斑驳,却隐隐透出一丝微弱的文光——那是文字曾寄居其上的残痕。他忽然意识到,这不只是书的问题。整条街的招牌、告示、甚至孩童涂鸦的墙角,墨色都比往日淡了几分。
他站起身,目光穿过人群,投向城市中央。
千秋文碑。
那座直入云霄的巨碑,如一根擎天之柱,自大夏立国起便矗立于此。传说它铭刻着历代圣贤的传世之作,每一道笔画都流淌着文辉,滋养着整座城的文气。护城光幕便是由此而生,如金纱般笼罩全城,隔绝腐朽之风。
可今日,文碑的光芒却在微颤。
不是往日那种恒定温润的金辉,而是像一盏将熄的灯,明灭不定。秦川眯起眼,仿佛看见碑体深处裂开一道极细的纹路,如蛛网般悄然蔓延。他心头一震,残碑空间在他识海中轻轻一震,像是回应某种召唤。
那是一个他穿越后才觉醒的虚无之地,只有一块残破石台悬浮于黑暗,台面空白,却能收录、推演,甚至……补全传世经典。他曾以为这是某种知识系统的投影,可现在,他开始怀疑——这是否本就是文碑的一部分?
“秦先生,又来淘书?”一个清冷女声从身后传来。
他回头,是柳清妍。
她立于街口,一袭月白长裙,袖口绣着银线文纹,发间一支玉簪雕着“文心”二字。她身后跟着两名侍从,捧着书匣,显然是刚从上环下来。她嘴角微扬,语气温和,可那双眼睛却像在称量他身上每一寸价值。
“柳小姐。”秦川点头,不动声色地将手中那本字迹模糊的《诗经》放回摊上,“只是路过。”
“路过也好。”她走近几步,目光扫过书摊,轻叹,“可惜这些残本,字迹涣散,读之无益。真正的经典,需得在文气充盈处静心参悟,岂是市井之地能得其真意?”
表面谈的是书,实则在划界——你我之间,文气有别,阶层分明。
秦川笑了笑:“可若连字都留不住,再好的文气,也不过是空壳。”
她眼神微凝,未立刻回应。片刻后,才缓缓道:“文道自有其律,非常人可妄议。倒是秦先生,近日常在市集流连,莫非……在寻什么特别的篇章?”
潜台词如针,悄然刺来:你是否在找那些被禁的、失传的、或是——不该存在的文字?
秦川垂眸,指尖在袖中微微一动,残碑空间泛起涟漪。他知道她在试探。柳家掌控秘藏典籍,任何异常文字的出现,都会触动他们的警觉。
“我不过是个无名文士,”他抬眼,语气平静,“只愿多读几页活字,少看几页死纸。”
她笑了,却不达眼底。“活字?若文气断流,天下皆死纸。”她转身欲走,又顿住,“听说昨夜,护城光幕闪了三次。下环有人看见……风里有灰。”
说完,她离去,裙裾拂过石板,不留痕迹。
秦川立在原地,寒意自脊背爬升。
风里有灰——那是腐朽之风的前兆。若文碑持续黯淡,护城光幕终将崩塌,届时,下环将首当其冲,生灵涂炭。
他抬头再望文碑,那光芒又弱了一分。仿佛整座城的呼吸,正在缓慢窒息。
市集依旧喧嚣,可秦川已听不见人声。他听见的是文字的哀鸣,是文明根基的龟裂声。
他快步走向巷尾,转入一条狭窄的暗巷。巷壁潮湿,青苔爬满砖缝,空气中弥漫着墨汁与霉味混合的气息。他靠墙站定,闭目,心神沉入残碑空间。
刹那间,世界归于虚无。
唯有那块残碑悬浮于黑暗,碑面空白,却隐隐有光流转,似在等待书写。秦川伸手,指尖触及碑面,一股冰凉而古老的力量顺指而上,直抵心神。
他尝试默诵《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字字如珠,落于碑面,竟凝成一道微光。可光极弱,刚成形便开始溃散,如同市集上的墨迹。
他皱眉。不是文字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世界不“认”它。这些诗,尚未成为“文气之源”。
可若无人书写,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