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殇从马陵尸堆到九州共主 第二章 我是谁(1/2)
片刻后,我来到了一座大府邸。“好大的宅子呀!”我心里想着。我得弄明白我到底是谁。
于是我翻开了几案上的简牍。简牍上的字迹乃是篆书体,我勉强在署名处认得这两个字——魏昭。再翻开好多册子,这里面记载着家族的辉煌与衰败。我细细辨认,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原来,我是这座府邸的主人,少年得志,曾权倾一时,如今跟随庞涓在马陵战败。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荣耀与耻辱交织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我深吸一口气,决心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
我还得了解些具体的情况,于是我叫来了我的管家。聊天中我知道了他是我的远亲族人,他叫魏嘉,文武全才,只是族中有人犯了事,他受到了连累,因而寄人篱下。我确实叫魏昭,是魏王的二公子。
在了解了自己的身份后,与管家魏嘉的交谈仍在继续。我皱着眉头,向魏嘉问道:“如今马陵惨败,十万魏武卒折损殆尽,魏国的局势究竟严峻到何种地步了?”
魏嘉神色凝重,微微躬身道:“公子,马陵一役,魏国精锐尽失,国力大损。周边诸国必定会趁机蠢蠢欲动。东边齐国,经此一役,气势正盛,必然会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西边秦国,一直对函谷关以东虎视眈眈,魏国失去了庞涓将军这样的良将,防线必然吃紧;还有南方的楚国,也不会放过这个削弱魏国的机会。”
我心中一沉,又问道:“那国内呢?百姓和朝堂上的官员们反应如何?”
魏嘉叹了口气,说道:“百姓们听闻马陵惨败的消息,人心惶惶。许多家庭失去了青壮劳力,农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必然会受到影响。而朝堂之上,也是一片混乱。一些大臣主张与齐国求和,以换取喘息之机;另一些大臣则认为应该整军备战,报仇雪恨。各方势力争斗不休,魏王也犹豫不决。”
我沉思片刻,说道:“如今魏国上下,士气低落,我们必须想办法重振士气。魏嘉,你有什么良策?”
魏嘉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公子,如今之计,一是要安抚百姓,让他们恢复生产,稳定民心;二是要整顿军备,招募新兵,重新训练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三是要在朝堂上团结各方势力,形成统一的意见,共同应对当前的困境。最后,便是要做外交上的努力,争取一个喘息发展的机会。”
我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百姓们对战争已经心生恐惧,招募新兵恐怕会有困难;朝堂上的争斗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魏嘉坚定地说道:“公子,困难虽然存在,但我们不能退缩。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我们可以先从安抚百姓做起,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同时,我们可以向百姓承诺,只要他们参军,就会给予丰厚的待遇和奖励,这样或许能够吸引一些人加入军队。至于朝堂上的争斗,在公子魏嗣权倾朝野,你只要说服了他,便可以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共同说服魏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应对策略。”
我看着魏嘉,心中对他的才能又多了几分赞赏。这时,庞涓的侍卫长带人抬来了几大口箱子,说是他留给我的鬼谷子兵法。我心想:这可是宝物,我可得好好学学。于是叫人抬到书房中去,早晚可以随时研究。
次日,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大臣们迅速分成两派,激烈的争论声此起彼伏。
求和派以宗室魏梁为首,他大踏步走到朝堂中央,神情急切,慷慨激昂地谏言:“陛下,如今我魏国精锐折损殆尽,实难与齐国相抗。若再强行开战,魏国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莫如与齐国议和,割让些许土地,换取一时之和平,待我国力恢复,再作长远谋划。”
主张整军备战的年轻将领李勇,目光坚定,当即反驳道:“魏大人,割地求和之举,只会令齐国野心愈发膨胀。我大魏往昔何等强盛,岂容如此轻易向敌屈服?我军虽遭重创,但只要上下一心,重振旗鼓,重新训练士卒,定能一雪前耻。”
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魏王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一脸忧虑,一时难以抉择。
这时,我沉稳地走到朝堂中央,恭恭敬敬地向魏王行了一礼,说道:“陛下,马陵一役惨败,乃我魏国奇耻大辱。然当下既不可一味求和,亦不可盲目开战。求和会让魏国尊严扫地,且难以保证齐国不再进犯;盲目开战,以我军现有实力,取胜希望渺茫。”
魏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连忙问道:“魏昭,那你可有良策?”
我胸有成竹地答道:“父王,我认为可先派遣使者与齐国谈判,但绝不轻易割地。同时,在国内加紧整顿军备,招募新兵,严格训练。若谈判成功,可赢得一段和平时期以恢复国力;若谈判破裂,我军也有了一定准备,可与齐国一战。”
部分大臣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大公子魏嗣却冷笑一声,不屑地说道:“魏昭,你说得倒是轻松。谈判哪有这般容易?齐国岂会轻易放过我们?况且招募新兵、训练军队并非短时间能完成之事。在此期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