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玄幻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二十六章

大唐极品闲人 第二十六章(4/6)

知rì本的真实信息因误读而被忽视歪曲。

    当然交往多了,马脚难免会泄露出来。《旧唐书》就记rì本来使“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可是,大唐上下都没有把这个“属国”放在心上。这是中国人的rì本观的一个异常不智的开始。事实上,中国人的大意是过于明显了,就在这部完成于五代的《旧唐书》中,居然出现了《倭国传》和《rì本传》并列的荒唐现象。两篇文章的篇幅合起来不过数百字,对于倭国与rì本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描述不清。

    后来宇多天皇诏令废止遣唐使,大唐亦久困于内乱外患,中rì关系再次进入沉寂阶段。此后,宋代的两国没什么官方正式交往,民间贸易虽比以往有所发展,但单纯追求利润的沿海商贾并不能根本改善中国对rì本不甚了了的基本状况。

    事实上中国有很多次灭亡rì本的机会,只可惜都白白的错过了,有的是因为意外,有的则是因为自大。

    比如蒙古帝国,元朝的兴起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rì本也成为他们的征服目标,可元军两次渡海进攻相继受挫。若是对rì本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国内戒备等情报有更多的认识,元军当不至于一败再败。当然,南宋和高丽的降军、仆从军战意低下,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后来进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底打击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力量的残余,实现一个农业帝国理想中的“长治久安”,很快推出了海禁政策。同时,朱元璋以驱逐胡虏,匡扶华夏自居,也决心重建以中国为轴心的“华夷”国际秩序。这两点,堪称对明代中rì关系有决定xìng影响的基石。

    和过去一样,朱元璋为首的明廷在关于rì本的知识方面,几乎没有多大进展。朱元璋很草率地把rì本列入了“不征之国”的第二位,而非需要谨慎戒备的潜在对手。尤其费解的是,因为rì本涉嫌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怒rì本特甚”,而且在《祖训》中亦指出rì本“虽朝实诈”,但他并未有任何伐罪施威的意思,只是“决意绝之”,即断绝与rì本的往来。

    诏书称: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

    诏书表明,朱元璋无疑不具备海权意识,对外向扩张的帝国政策持否定态度,其战略思想是防御xìng的“谨备”为主,而重点在西北内陆。基于这种立场,即使对已经祸乱沿海的倭寇,他的对策也仅仅是“专以防海为务”。

    洪武朝的中rì关系断绝二十余年后,在明成祖时期实现恢复。巧合的是,在热衷于展示海上力量的永乐帝执政期间,rì本的南北朝局面出现变化,喜慕中国文化的足利义满将军当政,对明帝国怀有罕见的恭敬,主动称臣纳贡。他还应成祖要求消灭本国的海盗,其使臣将献给明帝国的二十名海盗头目悉数蒸杀于宁波。

    不过,足利义满的“亲华”是个人xìng的特例,为期也非常短暂,他在永乐六年去世后,其子足利义持政权在永乐六年便停止了朝贡。而对于此际rì本政局的变幻,从南北朝到室町幕府再到后来的战国争雄,明帝国可谓一无所知。

    宣德七年,足利义教恢复朝贡,但rì本使团访华引起的麻烦不断,成为明朝外国来使中最特殊的现象,而明朝的对应,竟然尤甚于大唐,其无原则的莫名其妙的宽疏纵容,甚至迹近怯懦。

    明朝对rì本贡使的人数、货物数量以及不得携带武器等均有规定,但rì方多不遵守。景泰四年,rì本使团在临清抢.劫,殴伤地方官员,景泰帝却以“失远人心”为由放过了他们。

    成化四年,rì本使团成员在běijīng杀人,成化帝仍拒绝了官员的逮捕凶手要求,只勒令rì方赔偿白银十两,以显示天朝上国的宽宏大量。

    弘治九年,rì本使团成员又在济宁持刀杀人,明朝的处理办法是将其上京人数削减到五十人。

    在此期间,rì本使团还经常以漫天要价、以次充好等伎俩试图占尽明朝的便宜,有时还以“失我国主之心”公开勒索、恫吓。

    就xìng质而言,这一时期的rì本使团入贡动机完全是为了牟取暴利,而且不同的藩都力图涉足,终于导致了宁波争贡的恶xìng.事件的发生。

    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事件之后,给事中张翀上疏称rì本“窥伺中土,得间则张其戎器,以劫杀为事;不得间则陈其方物,以朝贡为辞。劫杀则利民财,朝贡则利国赐,兼有得不得,而利无不在,此倭奴之大情也。”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