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玄幻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二十六章

大唐极品闲人 第二十六章(3/6)

方的缺点恶习,竟也视而不见,甚至还觉得别具魅力。这种yīn差阳错的彼此观感,国家民族之间亦然。看看中rì两国交往关系史,就会发现华夏民族被rì本这个流氓国家蒙蔽,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

    中国看rì本,是从大处和表面着眼。首先看到东瀛是海外岛国,蕞尔小邦,其次看到的是rì本学习了不少中国文化,受华夏的恩泽rì久。这两大印象,可以说在中国人心中已成无意识之传统,同时,根深蒂固的轻视心态也导致中国人总是无法真正理解rì本,更难以秉持对rì交往中的平和心态。

    中国历史典籍极为丰富,但是对于和交流了千余年的邻国rì本,记述详尽而准确的实在凤毛麟角,相反,浮光掠影的皮相和道听途说的传闻倒是太多。

    两国交往之肇始是公元前108年,倭人部落到汉的乐浪郡献贡。而公元240年,魏国使团首次赴rì“访倭王”。魏国与rì本建立交往的动机之一,据说是为了牵制吴国,因其误认为rì本的地理位置“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在早期的航海能力限制下,对rì本的情况有所误识是自然的。到了南朝的刘宋时期,初步完成政治统一的rì本第一次提出了请求领百济、新罗的大将军称号,这是rì本对朝鲜半岛表露野心的肇始。刘宋对此的回应是拒绝,但显然并无了解rì本形势变化的兴趣。

    《梁书》中称:“东夷之国,朝鲜为大。”

    这表明在中国的册封体系中,rì本的重要xìng不如朝鲜,而其试图染指朝鲜半岛的企图是不被允许的。此后的几百年间,中国人对rì本的认识基本上属于停滞状态,史籍中虽保留了《倭人传》的条目,内容却不脱《魏志.倭人传》巢窠。

    中rì双方的交往,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cháo,rì本派出十八次遣唐使,大唐使臣亦八次渡rì。

    在这个交往的时期,rì本从未向大唐皇帝请求过封号,这无疑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信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rì本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大唐的属国了。

    但是,历史上大唐皇帝,无论是太宗,高宗,或者是后来的玄宗皇帝在对rì关系上的表现非常令人奇怪。

    白江口之役是中rì第一次交兵,唐军大败rì军。经过此战,rì本对朝鲜半岛的窥觑野心,和不甘心纳入中国主导的册封体制的桀骜都已显露无遗,可大唐却并未深入追究。无论是《旧唐书》或《新唐书》,对白江口之役均只字不提,只在指挥该役的刘仁轨传内寥寥述及。相反,唐廷还给予交过手的“抗敌之国”的rì本使团以很高的尊重。

    公元753年,rì本与新罗来使在唐廷发生争长事件,因rì方不满地位低于新罗使臣。尽管此事件的真实状况有所争议,但rì本使臣在仪式上的排序的确位列诸多外国之前。唐玄宗曾称rì本为“君子国”,rì本在唐人的记述中“人民丰乐,礼义敦行”,其采用“汉制”也多受褒扬。事实上,rì本此时已经大体确立了“rì本中心论”的翻版“夷夏”观念,在内部文书中,甚至有把“唐国”称为“夷狄”的律令,并以朝鲜为“近藩”,唐为“远藩”。可以想象,这种态度的真相若是被唐廷知悉,必定会勃然大怒。然而,唐廷似乎对此浑然未觉,非但不计前嫌,还一任rì本遣唐使zìyou来去,汲取中土的文化jīng华壮大自身。

    大唐的“宽大”缘由何在?是“天可汗”的虚荣心过剩,导致只求rì本来使,营造“四夷宾服”的假象自满呢?还是单纯的马虎粗疏,无暇也无意去了解rì本的实际情况?

    杜睿觉得两者成分皆有,而不管哪一种,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大唐对rì本的漠视。

    大唐曾数度派遣使臣赴rì,但这些使臣们看来并未打探到有关rì本的真相。在rì方史料中,竟然还有唐使离rì前向天皇辞别说“臣等多幸,得谒天阙”的有辱国格的记载。

    虽然杜睿前世在研读史料的时候,可以怀疑这些描述可能是rì方的吹嘘,但大唐使臣没有识破、揭露rì本的亡华梦想却是肯定的。

    这些使臣为何在回国后隐瞒了所见所闻,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把出使海路遥远的rì本当做一个不怎么重要、纯属走形式的差事,所以宁可“入乡随俗”,二是rì本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迷惑xìng的手段,避免把局面弄僵,直接对唐构成公开挑战。

    还有就是中rì两国往来的外交文书,提出rì本在文书中利用rì语的音读训读区别,玩起了文字游戏,有效地做到了不失自尊的保持与大唐的对等,甚至高等地位。

    如“天皇”在文书中以rì文训读法写做“须明乐美御德”,掩盖了“天皇”的真实含义。在直书“rì出处天子”容易惹麻烦的形势下,是一个称得上狡猾的主意。他们以中国人的心态出发,只满足于维护形式上的虚荣心,却不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