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虏讨逆战三国 第一百零二章 旋末成碧茶(1/4)
不过钱唐地区不如华亭那样还大部分处于海陆交融的状态,在钱唐,因山峦林立,总归留下了一些肥沃土地。
钱唐北去即是乌程,西去即是余杭,东邻大海,南望会稽,地理位置相当优渥,也极富战略价值。
不过现在的人们显然更将那里作为荒蛮之地。
王易一行来到钱唐时,蓦然发现在吴北纵横发达的河道大渠都隐没在了密林和幽谷之中。而这里全不见宽敞平整的驰道,只能看到一条条蜿蜒的小径通往竹林掩映的山坳之中。
有孤独的行者乘着马车,御者挥鞭时的呼喝声久久萦绕在林际山间;有伐木的樵夫,他们时而隐现,时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王易一行来到的显然是这片矮山丘陵区的深处。但他们并非抛开城镇而径往这里来。显然,王易在筹划每一条“锦囊妙计”时,都尽可能地将计划编制得周全。
常桓被派去叫钱唐的县令骆秀。骆秀乃是会稽乌伤人。他有个哥哥叫做骆俊,字孝远,有文武才干,目前在会稽任职吏。骆氏兄弟年轻有为,又素清廉正直,颇得乡里人心。
而王易知道那骆俊有个儿子叫骆统后,便笃定了要招徕这骆氏一门的决心。
王易不喜陆张这些做事蛮横,又跨州连郡结有枝蔓的大姓。但他还是喜欢笼络略有资产,行事作风都清直刚正的士族。这些士族不仅行可为世范,而且也大多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同时比较务实,追求学问,不像豪门纨绔子弟或是整日竞夸浮华表里不一,或是斗鸡走狗不务正业。
山道曲直,虽然常桓早早去了,但偕同骆秀前来,恐怕还要晚一些。
与王易考虑得不通,兴致勃勃跟随王易前来吃“茶”的刘馥董昭等人还不知王易究竟要带他们到何处落脚。要知道,他们转途南下,足足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刘韶和董昭就在回程的时候留在了海盐着手工作了,对他们来说,任务实在是紧迫繁重。
袁敏是最为兴奋的,他将王易赠给他的《农具集要》奉若珍宝,每日都要翻阅十数遍。在那本内容简陋至极的册子里,就有“茶具”一章,在那里潦草地介绍了几种制茶时所需用到的简单农具,譬如炒茶用的铁炉、焙火用的灶台、便于分拣的竹篾、采摘用的刀具……凡此种种,无不奇如天方夜谭。
也确实,如今中国甚至连“茶”字也没出现,惶论完整庞大的茶文化及产业了。袁敏当初看到“茶”字时,还以为是王易将“荼”字写错了。因为他知道传说中神农尝百草中了毒,是吃了“荼”后才解了毒。因此他立即认为王易所要请他们喝的乃是那种名叫“荼”的植物。
可王易当时的回答却是:“是‘荼’也,亦是‘茶’也。”
在授锦囊妙计的时候,王易越来越喜欢一语双关了。不过东汉时期,社会十分流行隐语,因此大家每每听到王易这样解释,总归会感到一种极度兴奋和极度好奇揉杂在一起的奇妙感觉。
其实茶在春秋开始就成为佐餐之菜。在晋时,人们在茶饮中加入粟米等佐料,煮成稀粥状饮用。因为茶叶的青草味比较重,人们也常将其与葱姜、桔梗一并烹饮。隋唐时,人们又加入了盐、橘皮、红枣乃至薄荷等。
可见那时的饮茶风俗与后世迥异。现代的那些热中论茶、品茶的人倘若看到还有人以那种方式“吃”茶,恐怕会瞠目结舌。
公元760年,陆羽在他的《茶经》里提倡清饮,并且认为在茶水里放什么红枣橘皮之类的东西,那这杯茶水就是“废水”了,字里行间满是对当时俗间饮茶的不满之意。然而,喝叶茶是直到明朝才蔚然成风的,那时朱元璋下诏废团饼茶,倡导叶茶清饮。从此,以嫩芽制作的绿茶才开始风靡,以开水冲泡的清饮方式才被固定下来。
据说此时在西南地区,人们多有饮茶之风俗,甚至有专门的茶市,然而此时人们所饮之茶多为野生采摘,民间也无大规模的种茶之举。
袁敏就坐在王易的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