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手撕电磁炮 第2章 电磁绝境(1/2)
林风的手指还残存着外骨骼崩解时的震颤,金属碎片从掌心滑落,砸在考场地板上发出清脆一响。
他站在座位前,校服左袖口裂开一道口子,血丝渗出,在白色布料上晕成暗红。
左耳耳钉不再发烫,但有节奏地跳动,像在倒计时。
头顶的考场识别灯扫过他全身,红光转为绿,闸机无声开启。
他走了进去。
没有神经接入环,没有脑波预载模块,全场三百二十七名考生中,他是唯一一个靠“答题卡激活”破例入场的异类。
监考老师目光扫来,在他身上停了半秒,又移开。
林风落座。
试卷自动铺展,材质如金属箔,触手微凉。物理科最后一题缓缓浮现:
“基于城市防御需求,设计可手持式电磁炮原型,含加速结构与能源耦合方案。”
题干下方,一行小字浮现:【作答时限:120秒】。
他瞳孔一缩。
这不是高中物理,是军工研究院的课题。
视网膜上,系统答题卡同步浮现,幽蓝边框与试卷重叠,右上角那句【这题……超纲了?】微微闪烁,像在冷笑。
倒计时开始:119、118、117……
林风呼吸一滞。
他不是没学过电磁学,但前世大学挂科的安培环路定理,这辈子在课堂上也只听懂了三成。
可现在,他必须写出能驱动实弹加速到音速五倍的结构方案。
笔尖悬在答题区上方,迟迟未落。
隔壁考生已接入脑波系统,太阳穴处泛起蓝光,手指在空中虚划,三维建模直接投射进答题区。
有人甚至已经开始模拟炮口初速。
林风低头,碳素笔的笔尖在金属纸上划出一道浅痕。
他闭眼。
记忆碎片突然炸开——
维修通道里那台废弃外骨骼的线圈排布,磁浮轨道的悬浮原理,还有前世某部冷门纪录片里,军方拆解电磁武器的片段。
“环形加速……脉冲充能……”他低语。
猛地睁眼,笔尖落下。
第一行公式:
**B(t)=μ?·n·I(t)·[1-e^(-t/τ)]**
这是螺线管磁场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基础,但关键。
答题卡同步亮起,第一栏浮现绿勾:【通过】。
倒计时跳到113秒。
林风呼吸渐稳。
他知道系统不会给提示,但会验证每一步逻辑。只要方向对,就能继续。
他盯着“手持式”三个字。
不是固定炮台,不是车载装置,是“手撕”的。
系统要的,是能由人体直接操控的科技。
“用人体动能预充磁?”他脑中闪过外骨骼残骸中那组被压弯的线圈,“手臂摆动时,肌肉运动带动微型发电机,提前建立初始磁场?”
笔尖加快。
第二栏写下:
**“三级环形加速轨道,嵌套式螺线管布局,利用手臂摆动完成初级磁压缩。”**
答题卡微光流转,判定:【结构合理,待验证】。
倒计时89秒。
林风额头渗汗,笔尖在答题区划出轻微啸音。
他已经进入状态,思维如高速缓存,碎片知识被强行拼接:高中学的洛伦兹力,考场外看到的磁浮车悬浮间隙,还有全息新闻里提到的“量子隧穿效应”。
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信息,此刻被系统逼着串联。
第三栏是能源耦合方案。
空白。
常规电池无法瞬时释放千焦级能量,超导储能又太重,不符合“手持”要求。
他卡住了。
监考老师踱步靠近,目光在他答题区停留两秒,眉头微皱。
林风没抬头。
他知道对方看到了什么——一个连能源方案都没填的“残次答卷”。
但就在那一瞬,他忽然想起全息新闻里那句:“可控核聚变五年内覆盖全国电网。”
“微型聚变……”他低声念出。
不是反应堆,是“微型”。
系统要的不是电池,是能塞进手环的“脉冲源”。
他瞳孔骤缩。
笔尖猛然落下:
**“采用微型量子隧穿电池,利用真空涨落效应实现脉冲供能,通过手环式电容阵列缓冲输出。”**
最后一笔划完,答题卡骤然全亮。
幽蓝光晕从边缘向中心蔓延,像冰层裂开,露出地底熔岩。
系统机械女声再度响起,不再是警告,而是确认:
“理论模型构建完成,实操转化准备中……”
倒计时:00:03。
林风搁笔。
他抬头,视线穿过考场玻璃穹顶,看见城市上空的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