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开始的帝国之路 第11章:建军第一连(1/2)
“主公,这些盔甲的样式以及外观情况都要远胜当年的边军盔甲,整体的防护面积相当优秀,重量也颇为合适。末将当年在辽东边军的时候,一般的精锐盔甲都远不如此。”李平胡摸着盔甲泪眼盈眶的说道。
实际上边军盔甲最大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是因为工部所制造的盔甲的质量问题。毕竟到了这时候,你也就别指望工部还能制造出什么好的盔甲了。
这些人制造的火器能够不炸膛,就已经是最优秀的质量等级了。
所以什么其他的也就别追求太多了,而边军的盔甲发到自己手里,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再去拼拼凑凑的。
实际上此时边军常用的布面甲,包含头盔在内整体来说一般也只有30多斤。
这还是比较精锐的家丁用的,如果换成一般的卫所兵,那就只有天知道那盔甲穿了多久了,前面说过这年头的盔甲甲片大部分都是用熟铁片制成的,这东西强度本来相对较差,而且也不防锈。
时间一长就坏掉了,而在很多不怎么打仗的地方,甲胄的检验也并不多,所以除了地方的精锐军队之外,大部分卫所兵的盔甲基本上和没穿一样。
这一点几十年前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就能够看得出来。
这些很长时间没有打仗的地方武备到底废止到了什么地步,上千卫所兵搞不过几十上百个倭寇,这里面不仅仅是不敢打的原因。
同样也是马放南山的原因,倭刀虽然很锋利,但这玩意儿对披甲目标的杀伤能力其实非常有限。
这一点从戚继光整训了一只军队之后,就对倭寇百战百胜就能够看得出来了。
虽然这里面是有戚继光个人能力在里面的,但同样也体现出了长期没有训练的军队和每天能够训练的军队之间的区别。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都强调兵贵精不贵多的原因。
“这些盔甲里面的甲片,用的是上好的钢材,强度大概是熟铁的好几倍,别看那铁片薄的很,但实际上估计就连火铳都打不穿呀。还有这个军靴你来看看,防刺防砍,还能保护脚踝。”张翼也是指着盔甲说道。
对这个甲胄,张翼配备的军鞋其实是专门拿来的作战靴。
这种靴子不但可以适应各种地形,还有着非常好的防御能力。
这可比现在的皮靴什么的要好得多了。
不过这么下来,这样一套装备的价格也是比较高昂的。
初始价格大约是在4000左右,但由于物价惩罚的原因,这么一套盔甲的价格就直接飙升到10万了。
不过从防御力来看,这还是远远的物超所值的。
一个能够当战兵的年轻人,他所产生的价值可是要远远的超过这一点钱的。
上面的这一套盔甲是专门用来给披甲兵使用的,这些人一般来说要承担最危险的作战工作,所以要做到尽可能的全面防护。
而对于辅兵的装备,整体来说就要差一点了,是取消了那一套内甲的。
但是其他的配置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倒也不是为了节省些什么?
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提高辅兵的灵活性。
毕竟在战场上,辅兵们做的事情其实是非常杂的,对灵活性的要求更高一些。
实际上一开始张翼还想给辅兵装备锁子甲,不过最后由于性价比的原因,整体效果更不好的锁子甲是出局了。
很快的,李平胡就抱着盔甲去研究去了,外面那两套刚好是他能穿上的。
所以张翼也就直接送给李平胡了。
而在李平胡离开之后,张翼也是开始思考起了组建军队以及接下来发展的问题了。
虽然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周围的天气估计还是非常寒冷的,但自己这里肯定是要做好准备工作的。
冒然和这个位面的土著发生接触,绝对是一件不怎么好的事情。
至少得有一定的还手的能力,张翼才能开始自己的行动。
毕竟自己这伙人在此时的大萌那可都是黑户,这么贸然跑到城市周围,那十有八九是要被守军借人头领赏钱的。
可别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大明对于底层老百姓的管控可以说得上是非常严格的。
如果你没有合适的手续和理由就要到处乱跑,那可以说得上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轻则发配,严重的甚至要直接掉脑袋。
特别是对于那些荒野之地的居民来说,时间久了,甚至还有可能发生像是郧阳之变这样的事情。
这也是大明朝和以前的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以前的时候,这片大地上可能还真的会有桃花源之类的地方,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开发,桃花源是再也不可能有了的。
暂时不说这些,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张翼必须要为接下来的事情做好准备了。
通过无人机的探查,张翼这边已经是基本上确定了自己的位置所在。
这里就是罗田东北大约70公里的一处无人山坳,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