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四十五章 咱真的错了吗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二百四十五章 咱真的错了吗(1/3)

  《工人精神》出自文书赵胜,卫所的舍人子弟。

  在健全图书馆制度,从全国收集书本的工作,以及在工厂的生活中,诞生的灵感。

  这部新戏朴实无华,讲述的是炼铁厂一名炼铁工人的日常生活。

  在炙热的高炉前,用细长的钎子是不时勾动底部的铁浆,不但需要一定的技术,还要有力气。

  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有很多规章制度。

  赵宏和他的朋友,两人坐在观众席上,整个大剧院一千六百座椅坐的满满当当。

  朱高炽也看过这场戏,在他看来并不好看,可在娱乐匮乏的大明,让工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年代不同,人们的需求也不同。

  在现代化以前,全世界的文学都是偏实型,讲述的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

  因为时代的生产力,本身就是悲苦的,人们需要这种从痛苦中,寻找力量的文学作品。

  《工人精神》中。

  主角炼铁工来自军户,家中的兄妹多,除了能吃饭外,生活属于贫困。

  后来加入了中华重工,成为一名工人,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

  供养弟弟读书,补贴妹夫一家,和老父亲对话,说做为家中长子,理应扛起家中大梁,让老父亲安心。

  后来在工厂找到一名女工结成夫妻,养儿育女,虽然没有积蓄,但一家人和和美美。

  工人和妻子省吃俭用,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提高了子女的教育环境,照顾了家人的困境。

  后来在操练中受伤,人生陷入了低潮。

  家人们都来帮助他,子女懂事用心读书,工厂给予照顾,卫所帮助承担卫田,渡过了人生中的难关。

  结局是工人唱着歌,在红布打造的火炉前,高举手里的长钎子,重回工作岗位。

  “哗啦啦。”

  观众们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好。”

  “太好看了。”

  人们站了起来,用力的鼓着掌,大声的叫好,声音让大剧院外都能听见。

  外面等候下一场的人们,恨不得马上进场。

  赵宏虽然从小失去了父亲,却感动的热泪盈眶,他觉得自己父亲就是这样的人。

  自己以后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我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人,不,我就是这样的人。”赵宏毫不犹豫的向好朋友大声说道。

  “我也是。”他的朋友,同样坚持说道。

  《工人精神》的大火,超乎了朱高炽的意料,他完全没有想到,这部新戏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力。

  许多工人向大剧院写信,希望能继续拍《工人精神》的戏,希望看到主角一家后来的样子。

  而演主角的演员,成为了中华重工最受欢迎的人,走到哪里都被工友们围起来,喊他演的名字。

  同样。

  演他妻子的那名女演员,也成为工友们追捧的对象,甚至有人写了几千字的求婚书,希望能娶到她。

  “你会顺应人心,写续集吗?”朱高炽好奇的问道。

  赵胜回道:“没必要画蛇添足,这样已经很好了,希望让工友们能一直记住他们。”

  朱高炽点点头。

  大剧院追求的不光是利益,这就是和市场经济化的区别,如果放在后世,早就出多少部续集了,反而毁了现在的成果。

  “只是可惜了。”赵胜惋惜道。

  “怎么?”

  “这部戏在中华重工内部很受欢迎,但是在普通百姓中,虽然也喜欢看,但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朱高炽笑了笑,不以为意。

  “这部戏能引起工人们的共鸣,因为贴合工人们的环境,可中华重工毕竟力有所殆。”

  理论是理论,可想要达到理论中的规模,需要长远的时间,让社会生产力提高到很高的水平。

  别看中华重工发展的速度,犹如八匹马的马拉火车一样势不可挡,可大明的体量太大了。

  就算是后世的大帆船贸易,几亿两白银流入中国,可对比大明国内的贸易体量,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把江淮地区的经济环境水平,单独拉出来放在世界来看,那是世界之冠。

  可平摊到大明就完全不够看了,带动不起来。

  “许多人仍然活在贫困线上,他们为生活忙碌,哪里顾得上精神追求。”

  朱高炽安慰道:“只有满足了生活需求,才会开始需要精神上的共鸣。”

  赵胜很喜欢和小王爷对话,因为通过和小王爷的对话,他能汲取道许多的知识。

  这些新的知识,令他对许多问题茅塞顿开。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