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被迫成为李景隆 第59章 李善长的算计(1/2)
悲催李景隆,面对李文忠这个亲爹,完全无力反抗,被迫陷入无休止的练武节奏之中。
每天都被累个半死不算,还要点灯熬油,跟着李文忠学习兵法韬略,排兵布阵,行伍之术。
兵法韬略,刘伯温教给过他,学习并不废力,但是排兵布阵,行伍之术,绝非简单的一句兵法能够概括。
训练士卒、行军、查看地形、安营扎寨、保持士气、临阵对敌,等等方面。
李文忠经历战阵无数,每天都会复述他经历过的战役,并以沙盘为战场,教李景隆打仗。
俩人时不时,还会用不同颜色的棋子,模拟战役,当然,每一次都是李景隆输。
李文忠是骑兵将领,从沙场中领悟出的战法,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快!
就像某部电影中说的那样,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19岁第一次上战场,朱元璋让他救援池州,元军还没布置好,他破阵了,一战扬名!
被称为奔雷小将!
21岁,张士诚攻打严州,张士诚刚刚兵临城下,李文忠派出的小分队,都特么把他后路截了!
28岁,张士诚命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当时李文忠手里就几万人。
得知新城被围,李文忠亲率骑兵,冲击敌军本阵,斩将夺旗,杀退二十万大军,勇猛迅捷,似奔雷烈火!
从此以后,小字去掉,他是奔雷将军李文忠!
31岁,常遇春病逝,李文忠接替他,成为西路军主帅,率领骑兵,在草原上跟北元骑兵展开运动战。
短短月余,连破两军,杀敌无算!
可以说,从19岁上战场到去世,除了王保保,李文忠没输过,就凭借一个字,快!
李景隆虽然被折磨的欲仙欲死,但也确实学到了真本事。
出了正月,朱元璋复朝,旨意传来。
第一道旨意,给燕王朱棣和徐妙云赐婚,并在京都营建燕王府。
第二道旨意,颁布昭鉴录、祖训录,令诸王子抄写,进行宗法教育,学习藩王礼仪制度,参加朝见和祭仪。
这是要培养藩王了。
第三道旨意,秦王朱樉被派到中都凤阳,练兵演武。作为二皇子,他是第一个离开金陵,进行藩王实践的人。
第四道旨意,刘伯温从诚意伯,升格为诚意侯。
第四件事在历史上没发生过,是因为王保保的事,朱元璋疑心尽去,再加上刘伯温已经辞官,朱元璋给他涨点工资。
聊表心意。
第五道旨意,蒋瓛护驾有功,敕封为亲军都尉司佥事,正式成为锦衣卫大佬之一。
最后一道旨意,敕封李文忠为大都督府大都督!
从此以后,徐达和李文忠,一南一北,掌管天下兵马,为大明最高军事长官。
从这六道旨意可以看出,淮右帮李文忠异军突起,已经成为能够和李善长分庭抗礼的存在。
浙东帮呢?
就一个退休的刘伯温升官,一点用都没有。
原本就暗流汹涌的朝堂,瞬间沸腾!
杨宪做出重要批示,目标淮右帮,抄家伙上!
一时间,朝堂纷乱,御使弹章如雪片般飞到朱元璋案头,朱元璋不看内容,只看籍贯和姓名。
只要是淮右帮的,只要不是他看中的官员,一律准奏!
每天都有淮右帮的大臣落马,不是削职为民,就是流放杀头,总之一句话,一告一个准!
浙东帮大胜!
按说,这时候汪广洋这位朝中的淮右帮大佬,就应该带领手下,跟杨宪干一仗。
朱元璋也等着呢,他还很好奇,正在猜淮右帮会拿浙东帮的哪一个臣子祭刀。
可是等来等去,淮右帮火气极大,却没有任何行动。
汪广洋怂了!
这位老兄面对杨宪,失了胆气,根本不敢应战!
胡惟庸从毛镶处得知朱元璋放纵两方争斗的想法,再次装病,连朝都不上,由着汪广洋装怂。
中书两位宰相不敢跟杨宪干,淮右帮的臣子老乡,急红了眼,于是决定,动用底牌!
李景隆在草庐学习一上午,刚回家,就发现门口求见的人换了。
不再是那些读书人,而是淮右帮的老乡大臣!
没办法,李文忠出城训练禁军,军营这些文臣进不去,只能在曹国公府门口等。
问清缘由,李景隆明白了,感情是在朝里被杨宪收拾惨了,来求帮忙的。
李景隆当时就沉下脸来,二话不说,命令家丁,将这些大臣全部赶走,不肯走就给我打!
一时间,曹国公府门外鸡飞狗跳,短棍和哨棒齐飞,这些大臣们抱头鼠窜,被打的头破血流,纷纷逃跑。
当天下午,军营里的朱元璋和李文忠同时接到消息,旨意直接下到曹国公府,李景隆纵容家仆殴打朝廷大臣,罚奉三年。
对于他这种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