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大明:躺平的我,被崇祯偷听心声 > 第五十一章 晋商八大家

大明:躺平的我,被崇祯偷听心声 第五十一章 晋商八大家(1/2)

周文宗很着急,连夜就叫人报告了顺天府尹,工部尚书曹睿之。

1402年,攻占南京的朱棣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永乐,

北平改称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建顺天府。

1409年,北京建立五府六部官制,称为“行在”。

1417年春,开始营建北京都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

明成祖正式宣告国都自南京迁至北京。

所以,明朝管北京的人叫顺天府尹,顺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府尹地位特别显赫。

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shi长。

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

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

曹睿之,工部尚书,兼任顺天府尹,天启三年进士,出自太谷曹家,乃是山西晋商八大家之一。

太谷曹家与孔家,世代姻亲,关系贼铁,共同进退。

晋商一般指明清500多年间(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2年)的山西商人,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晋商八大家最是出名,乔常曹侯渠亢范孔八大家。

即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据史料统计,

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

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切实称得上“富可敌国”。

晋商的由来,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不同于秦国的老农习性,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的三晋,

都极为重视商业活动,将商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国基础。

早期的山西商人,也是心怀家国天下的,比如汉朝的马邑大商人聂壹,向朝廷进献“马邑之谋”。

像隋唐的商人武士彟,从事木材生意,李渊在太原起兵后,

武氏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宋朝之后,晋商就开始走上歪路了,宋朝失去中原王朝传统的养马地,

需要从辽国进口大量的战马,而辽国也需要大量中原的手工业品。

山西地处边陲,而且自古就拥有成熟的互市榷场,

因此宋朝就在山西设置了大量的榷场,与辽人进行互市。

山西的商人通过宋辽的互市,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但是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互市榷场也时常关闭。

山西进行边贸的商人,怎么能看着到嘴的肥肉丢掉了,

于是开始了大量不受官府管辖的走私贸易,由此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

晋商的大规模兴起,得益于明朝食盐专卖的“开中法”。

明朝规定,朝廷直接控制着食盐的生产和专卖权。

商贾想要获得食盐的贩卖权,必须凭借“盐引”,

食盐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在两淮,但是“盐引”却掌握在边地的军队手中。

要求商贾必须将边军需要的大量物资,比如粮草等,输送到边军手中,

换取“盐引”,然后才能在两淮购买食盐进行销售。

这样的制度出来以后,因为边地都集中在北方,运输路途的遥远,

已经边地的凶险,吓退了很多商人。

但是这队伍长期活跃于边地的山西商人完全不是问题,山西就是边地重镇。

山西商人凭借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投入到为明军提供军事物资的队伍中,

由此获得经验食盐这样的一本万利的生意。

山西商人控制了粮食转运和食盐经营两项大宗贸易,

明朝曾有流传,两淮的盐商十之八九都是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以此为中心,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到明朝后期,

山西商人的触角伸到茶叶、纺织业、药材等各行各业。

因为经常为边军运输物资,晋商与边军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因此本该是帝国大门守护者的边军将士,开始为晋商出入边关,

进入蒙古各部和辽东提供了方便之门。

另外,晋商在两淮的势力扩张,使其可以投入大量的资源,

资助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明朝朝堂,成为他们走私牟利的保护伞。

终明一朝,有两大边患,一个是东南的倭寇,另一个就是北方的蒙古和后金的侵扰。

这里面都有两大国家内部的势力在支持,一个是东南海商,另一个就是晋商。

努尔哈赤的后金势力兴起之后,从万历到天启,再到崇祯,明朝一直都期望以经济封锁限制后金的发展。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