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战国余孽 > 第四十八章 悲情战神

战国余孽 第四十八章 悲情战神(4/5)

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资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别将代之。

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

于是赵王又想请出李牧,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

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于是李牧看准了时机,精选战车一千三百乘,精骑一万三千匹,骁勇步兵五万人,弓弩兵十万人,加紧训练。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入侵。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单于闻之,便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

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最重要的将领。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与李牧的协作支持是分不开的。

约在公元前246年以后,李牧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赵元年(前244年),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当时的燕国也趁赵国虚弱之际趁火打劫。于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李牧受命对燕作战,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方城。

赵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齮(又称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悼襄王三年(前233年),又带重兵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

形势危急,赵王急忙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在宜安大破秦军,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战对秦国打击之沉重,而赵国却得到喘息之机。

这一年,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李牧出击,再次重创秦军,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悼襄王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

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葱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布置圈套,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抓捕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良将,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赵国灭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