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战国余孽 > 第四十八章 悲情战神

战国余孽 第四十八章 悲情战神(2/5)

先是秦赵邯郸之战,然后是赵国对燕反击战,这两场大战都是廉颇老将军指挥的经典战役,所以姜魁格外关注。

(邯郸之战之前已有简述,下面就介绍一下对燕反击战,还是老规矩,没兴趣的可一眼略过)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其中燕国入侵的规模最大。

燕国以为赵国大伤于长平和邯郸两战,便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没,其孤未壮的情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庆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

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

廉颇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之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己率军8万迎击燕军主力于。

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鄗之燕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立刻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才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

看完这场对燕反击战,姜魁感慨良多,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的轻敌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可以说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姜魁分析得出,燕军之败有三:

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怠。

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

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而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民尚武,且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临时组织起来即具备战斗力。

赵胜亦有其三:

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

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赵国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加上燕军分兵作战,胜利在望。

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国尚且绰绰有余,何况是对付燕。

此战过后,一是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地位。二是锻炼了赵军的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三是增强了赵国的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四是发现并锻炼了赵国的将领,此战中,庞援、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赵国的中兴似乎仍有希望。

读到这里,姜魁心中无限慨叹,好个廉老将军!年已76岁高龄,却依然如此剽悍,打得燕国一点儿脾气没有,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但是姜魁收集到的另一份资料就让姜魁读得十分憋闷。这段资料是从墨门手中得到的,是廉老将军晚年的悲惨遭遇。

廉颇任赵国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秦始皇二年,廉颇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开始恢复。回想长平之战后的这几年,失血过多的赵国因有廉颇、平原君这样的一帮老臣尽心尽忠尽职尽责地辅佐,国力有所增强,人民有所觉醒,意志有所复苏,士气有所提升。而这个时候,昏庸无能的赵孝成王也死了,但糟糕的是,比赵孝成王还昏庸无能的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

廉颇本来脾气不好,你又惹他,他受到排挤,一恼一怒就要杀人,当年他一定要杀蔺相如,现在他就要杀乐乘,于是廉颇率兵攻打乐乘部。相如当年反复谦让,乐乘当今只好逃走。廉颇于是也离赵投奔魏国,在魏都大梁(今河南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