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用系统建国 第【六】章 再也不用挨饿了(1/2)
南宋国汶州,不同于都城盛阳的繁华,汶州城内一片萧索,明明应该是热闹的街市,却只有极少的行人过往,大部分房屋都是门窗紧闭。
百姓们均是面黄肌瘦,神情憔悴,他们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吃饱饭是什么时候了,他们一点粮食都没有了,对生存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日日忍受饥饿的感觉无比痛苦,他们躺在床上保存最后的体力,甚至希望死亡让自己早日解脱。
汶州的东街上,一个头发全白,衣衫褴褛,佝偻着身子的老妪缓慢前行,她小心的护住怀里的东西,是几颗小小的野果,这是她一大早去山里找了大半天找到的,她要带回家给她的小孙子。
走着走着,她突然体力不支摔倒在地,怀里的野果滚落在地。
街边的聚集着的几个小乞丐见到有吃的,一拥而上,捡起就往嘴里塞,顷刻之间,野果就被小乞丐吃光了,只剩老妪倒在地上流泪叹气,路人见状,只能无奈的将她扶起身宽慰一番。
现在这世道所有人都过得很艰难。
汶州刺史府里,胡子拉碴的刺史郑渊成靠坐在书房的椅子上,满面愁容,目光涣散,汶州的饥荒已经持续很久了。
原本汶州就因着山地多,平原少,耕地匮乏,粮食产量不足。
若是以往,汶州的百姓还可以向邻近的城池买粮食,可现如今汶州周围的城池要么跟汶州一样闹饥荒,要么没有余粮,又怎么帮得了汶州。
饿死的人越来越多了,就连富裕人家家里的米缸都已经见了空,汶州的的百姓已经把山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是能吃的都抓了个遍,地里的野菜也已经被刨得干干净净,只是这饥荒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郑渊成内心一片死寂,他已经向都城盛阳递了数十道折子上报灾情,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听闻新上任的国主是先皇的长公主,今年也不过是十三岁的小姑娘,想必对这次饥荒也是束手无策了。
“大人!大人!”刺史府的跑腿小厮边跑边喊,一路奔向郑渊成所在的书房。
“小李,发生何事?怎么如此喧哗?”郑渊成问道。
“大人,城门来报,都城盛阳那边运来了粮食!”小李满面通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什么!此事当真?”郑渊成万分激动地站起了身,都城来粮食了,他的上书奏效了。
“千真万确啊,大人,粮食已经开始运进城内了,这下我们汶州有救了,百姓们都能吃上饭了。”
“走,我要去见这押送粮食的官员。”郑渊成快步往大门走去,脸上的笑容止都止不住。
从汶州城门到城内的长街上,成群的牛和马拉着一车车的粮食前进着,街道的两边挤满了围观的百姓,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此时看到这么多的粮食,个个都喜笑颜开,太好了,他们总算有吃的了。
郑渊成打量着眼前穿着无袖白色上衣,裤子只到膝盖,短头发的男人,困惑不已,按理说运粮食的应是朝中官员,可这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当官的。再看其他运粮食的护卫,也都是短衣短裤打扮,皆是短发,难道这是盛阳城最时兴的穿着打扮?
“郑大人,我是国主派来运送粮食到汶州的总领人,现在由我来向你汇报这次的粮食数目。”
听见这人开口,郑渊成方才回过神来,“阁下请讲便是。”
“奉国主之命,我等运送粮食以济灾民,粮食总共有五百万公斤大米,三百万公斤白面,三百万公斤玉米面,十万桶食用油,二十万公斤盐,鸡鸭猪肉两百万公斤,水果蔬菜两百万公斤。”
郑渊成听到如此数量如此之多的粮食已是瞠目结舌,周围听到的百姓更是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粮食,甚至听都没听过,汶州的百姓劳作一年也种不出这么多粮食。
“阁下定是搞错了,这是运送给所有遭受饥荒的城池的粮食吧。”
“不不不,这就是给汶州赈灾的粮食,别的城池也是有这么多的。除了粮食,运送粮食的牛和马以后也归汶州百姓所有。”
郑渊成内心震惊不已,都城竟是这般富庶。
“郑大人,我们运送的是第一批,后面还有运送的队伍,既然已经运到了一部分,不如现在就分发给百姓。”郑渊成连连点头称是。
汶州城内的一大块空地上搭起了大棚,架起了几十口大锅,运粮的工具人一部分人干起了厨师的活,一部分人派发粮食。
汶州的百姓们得知可以领粮食纷纷聚集了过来,郑大人派出全部官兵维持秩序,有的人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出不了门。
工具人煮了很多粥,蒸了包子,馒头,挨家挨户的送给那些饥饿的人民,这一天,幸福和喜悦洋溢在每个汶州人的脸上,他们不仅没有挨饿,还获得了足够他们吃很久的粮食,他们跪在地上感谢苍天,感谢他们的国主。
工具人临走前给汶州百姓留下了几百袋的农作物种子,并且详细地讲述了种植方法,这是程灿灿交代他们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汶州的百姓想要摆脱饥饿就要自己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