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大唐:糟糕,刚要造反,长乐怀孕了 > 第三十一章 科举改革困难重重【4/..

大唐:糟糕,刚要造反,长乐怀孕了 第三十一章 科举改革困难重重【4/..(1/2)

“就拿咱们同朝为官的各位来说,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

“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寒门,他们没有一个是平民百姓出身。”

“当然将军们可能是平民出生,那可都是一刀一枪真正拼杀出来的。”

“那些读书人享受了我们这些人打下来的江山,不是感恩,还这么多事。”

“还真应了那句话,拼了命的永远斗不过那些只会嘴上说的。”

“读书人的花花心思太多,朝廷应付不过来。”

“索性不去理会!”

这位将军说完之后,很多人立即站出来。

“对啊,陛下,凭什么,凭什么那些底层人那么叫嚣。”

“大家都是从底层出来的,我们可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他们有什么资格眼红?”

文官们也不认同科举制。

隋朝进行科举制后,门阀大族纷纷站出来反对。

开玩笑,本来当官的权力都掌握在门阀大家族的手里面。

无需考试就能顺顺利利挡光,干嘛要冒这样的风险。

门阀大家族虽然文化底蕴更厚。

但,更多的是纨绔子弟。

一旦出现了人才断层,就意外着在官场上少了一个代言人。

那家族很可能会一蹶不振。

之前的朝代流传着一句话,百年的朝廷,千年的世家。

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掌控了官场的权利。

现在要他们交出这项权利,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

这是一根绝对不能碰触的红线。

李世民看着下面的群臣反应。

大殿之上几乎没有任何人同意。

曾经他们是底层的时候不敢幻想,有朝一日会成为天下的主人。

但当他们成为了天下的主人的时候,就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是天下的主人。

想让他们有曾经同样身为底层人的同理之心,那是不可能的。

人这种东西,对于同一阶层的人,只会无休止的迫害,而不会同情。

朝臣中户部侍郎站出来:“陛下,其他的先且不说,咱们就当论花销一块。”

“如果像科举论里所提出的,在每一个县府都设立规模化的学堂,光是盖学社这一笔花销就不知要花费大唐多少年的赋税。”

“更别说这其中涉及的人员支出,以及学子在学堂所需要的文房四宝等等。”

“如此下去,以当今大唐的底子,势必支撑不了几年。”

“如果每年进行考试,考卷印刷要消耗多少?”

“陛下说句难听的,如果真的进行科举改革,就光是能够算得到上台面的零零碎碎的花销,就足以消耗掉大唐至少二十年的赋税。”

“那咱们大唐就以后别做事了,光是在这科举就已经是寸步难行。”

户部侍郎说的话自然有夸张成分,但也很现实。

要容纳那么多的学子一起考试,同时还要培育,是要花非常多的钱的。

以如今大唐的国力来说,还不达到可以随意花销的份上。

特别是如今的大唐四边都不太平静。

各个少数民族都想在大唐建国未稳之时分一杯羹。

如今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来,更是不安分,随时可能会打仗,到时候又是一笔花销。

接着又有人站了出来:“圣上,且不说寒门培训以及考试花费。”

“这帮人选上来之后,能否确保选拔出来的人才可以为朝廷所用。”

“如果这帮人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材实干,只会考试,选出来来有何用?”

这倒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李世民没想到这帮人一瞬之间提出这么多反对意见。

赞成的几乎是没有。

即使像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人都没有任何的赞成的意见。

这让他有点难堪。

其实说实话,以李世民的眼光来看。

科举改革后,即使前期要花费特别大的精力人力财力。

但千秋万代以后,特别是对于皇帝摆脱门阀士族的摆布这件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不过前期会损害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这才导致不少的人反对。

李世民碰了个钉子之后呵呵一笑:“那行,咱们此事稍后再议,先行散朝吧!”

说罢,他先行到了后边去。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萧瑀,还有杜如晦被太监们叫去书房。

这帮人都是人精,一听这个念头就知道当今的皇帝李世民肯定是又有什么幺蛾子了。

来到书房之后,就见李世民在软榻之上看手上奏章。

见他们进来一指已经摆好的座位:“先坐下吧!”

几个重臣都坐了下。

“你们来说一说此事的意见,必需说!”

长孙无忌、房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