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每天解锁一种基因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4/5)
八月,隋炀帝从怀远镇班师返回。邯郸贼帅杨公卿率领其党八千人劫掠了隋炀帝车驾后的第八队,得到了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产生影响
编辑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还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额物资损失,过度征敛破坏了隋朝的经济,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时,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严重削弱了隋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直接导致农民起义的是进攻高句丽。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隋炀帝进攻高丽的战争,直接、间接参加的就有三四百万,各种频繁的徭役,更是难以计算。但可以肯定,大部分青壮年劳动者都离开了生产岗位,这是对生产力最严重的破坏。“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正是生产力遭到破坏的实际情况。《隋书食货志》说:“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天下人死于劳役,每家都耗损财物……人民在疆场倾覆败亡,因劳役而疲累致死,虽然三分之二的人死亡不归,但每年都征发役夫,家家户户平民的子弟,大多开赴边疆,骨肉分离哭泣的声音,各种各县都能听到。老弱之人耕种田地,不足以解救饥饿,妇女纺织布匹,不足以供给行旅衣装……宫殿楼观成为茂密的草场,乡里之中烟火断绝,人吃人的地方十处有四五处。)不仅如此,更加“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再加上官吏贪狠暴虐,借机渔肉百姓),以致“百姓困穷,财力具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百姓穷困,财力都枯竭了。安分守己则无法忍受饥寒,死期也将迫近;剽掠则还可能活命,于是百姓开始相聚为群盗。)。这就是说,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劳动人民为了不被冻饿而死,只有相聚起义了。隋炀帝连年发动对高句丽,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于是义军蜂起。
隋炀帝一开始就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怒火。下令为盗者随获随杀,甚至抄没全家。樊子盖镇压汾、晋间起义军时,大肆烧杀;王世充镇压刘元进领导的起义军时,一次坑杀三万人。但是屠杀只能激起人民更大的愤怒,起义队伍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不顾廷臣的劝谏,第三次南巡江都。他写诗留别宫人说:“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面对土崩瓦解的形势,他却说得如此轻松!隋炀帝在江都时,生活更加荒淫。自知末日快到,对萧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陈后主),卿不失为沈后(陈后主妻),且共乐饮耳!”又对镜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对萧后说:“外间有不少人算计侬,不过侬不失为长城公陈叔宝,卿也不失为沈后。我们姑且只管享乐饮酒吧!”然后倒满杯喝得烂醉。炀帝还曾拿着镜子照着,回头对萧后说:“好一个头颅,该由谁斩下来?”)萧后惊问其故,他笑道:“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这些话表现出他在农民起义的压力下狼狈不堪的情景。
失败原因
政治经济
隋炀帝杨广进伐高句丽,置国情民意于不顾,倾注全力接连发动大规模战争,给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事实上,由于在战争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征税百端,人不堪命”,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战争指导
进伐高句丽的战争,虽是在经过长期较为充分筹划和准备的基础上发动的,但由于杨广战争指导的不力,而造成隋军实战的失利。综观三次进攻作战的全过程,可以明显看出,杨广在战争指导上的重大事物,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庞大的水陆兵力与后勤供应难以确保。
第二,战略打击方向选择得不正确,战役战斗上缺乏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
第三,隋军行军缓慢和消耗过重,水陆两军缺乏密切协同。
第四,隋炀帝杨广统军御将过死,严重压抑诸将组织指挥才能的充分发挥。炀帝过多干涉军令,使得将士们很被动,贻误军机。隋炀帝在战争指导上的重大失误,是导致隋军失败的直接原因。
五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