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拯救朱允炆 第三十五章 禁锢人类思想的的敌人(1/2)
(PS:这章也是为后期战争武器部署做铺垫,觉得枯燥的可以跳过。)
此时已是未时,崎岖难行的官道上。
一辆骡车缓缓行驶着。
现在虽不似晌午时那般闷热,但对第一次长途跋涉的书生们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刘劲松宣泄道:“我的天老爷,骨头都快散架了,还有多久才能进南昌府啊?”
中年车夫有些不高兴道:“嚷嚷什么呢?酉时保准你们能进南昌府。”
那此地离南昌还有多少里?
中年人神思不定,恍惚开口道:“估摸着还有十多里地吧!”
杨亦之没坐在车舆里,不似几人那般虚弱,但也被这骡车抖的疲惫不堪。
古时,民间马车多为一马两轮,或者一驴、一骡两轮,没有防震弹簧,也没有其他防震措施,全靠堆得厚厚的软垫承当防震,但这种防震软垫基本只有达官贵族才能享有,普通百姓自然享受不起,因此长途跋涉常常人困马乏。
杨亦之记得春秋至三国时,便已发明出四轮马车,但不知为何流传下来的却是二轮马车。
带着疑惑向中年车夫问道:“兄台,我曾从古书上见有四个轱辘的马车。省力,又很好避抖震,为何我大明没有推行呢,反而全是两个轱辘的马车?
原本弯腰驼背驾着车的车夫,一听来了兴趣,撑了下腰。趣意盎然道:“小兄弟,这问题问我,你算是问对人了,我大明是有四轮马车的,谁给你说全是两个轱辘的?”
杨亦之讶然道:“可我未曾看见啊!”
中年车夫,砸了咂嘴,叹气道:“那四轮马车不实用啊!只能走直路,不能转向啊!在道路平铺的城里,要蛮力强行硬拽才能转头,非常费力,在这官道咋走啊?一般只有城里的大商贾用于托运重的货物。”
杨亦之一听陷入了沉思,那西方的四轮马车怎么做到转向调头的?天朝古人能发明出水车轮轴,没理由发明不出马车调头的轮轴啊?
难道是封建统治者禁锢者百姓的思想?百姓一门心思放在农作物上,根本就没往那方面想过?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人类真正的敌人,岂不是禁锢人类思想的封建统治者?思想弱化,脑中无物,无法专注思考的人,怎么能让文明前进?
纵观历史,文明大步跨越都是建立在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基础上。只有在百姓吃得饱,才会出现文明;比如蹴鞠运动、歌舞、琴棋书画、纸鸢。这些文明出现了,那离其他文明的出现还会远吗?
若已达到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封建王朝统治却禁锢百姓思想,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文化倒退,那不是自取灭亡?
遥想当年,老朱就是通过火枪、火炮赶跑了蒙元。但当时的火炮缺点非常多,炮管短,管壁薄,口径小,威力小,打完一发会产生剧烈高温,要散热很久时间,在瞬息万变战场上根本用不着,比较鸡肋,相比一百年后的西班牙大炮差得远了。
明朝的火枪,俗称“火铳”。发明于元朝初期,是南宋民间的突火枪改造而来。民间流传有一词“打手铳”就是起源于这,《笑林广记》就有明确记载。
这火铳缺点也很大,散热不好容易导致炸膛,以及装填麻烦。按理说,明朝武器已经领先世界了,应当改装升级啊。可明王朝就是不改装、不升级,维持现状,固步自封。
满清太祖,努尔哈率兵赤攻打宁远城,史称“宁远之战”。
明朝向葡萄牙购买了红衣大炮,一炮接着一炮将其击退(一说努尔哈赤是被大炮轰死)
被轰死!多大的耻辱!肯定不承认啊!就比如成吉思汗攻打西夏中箭而亡一样,人家元朝也不承认啊!非说是病死的。
不过这两场战争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努尔哈赤出事、成吉思汗出事,都选择退兵。
既然明朝就有了大炮,为何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几百年后,会没见过大炮?称其为邪物,用狗血喷之,让妇女战在城墙上,以为大炮就打不进来了?这连鲁迅先生都有记载。
堂堂一个烟花爆竹大国,都会制造火药了,还不会制造火枪、火炮吗?
禁锢百姓思想,闭关锁国,画地为牢,践踏文明,最后苦的还是百姓啊!
因此,人类文明最大的两个敌人:一、战争。二、禁锢人类思想的人。其二相较于其一有过之而不及。
不可否认,战争也促进了进步。比如武器的升级,从原始人用石头作为武器,到冷兵器再到热武器。
再比如,民族融合。古人有着与生俱来的种族认同感,有一句古言“非我族楼,其心必异”便是很好的证明。
如古时的吐蕃、回纥、党项、南诏国的民族、北方草原匈奴、鲜卑以及许多民族。他们没想到自己发动的侵略战争,却导致了种族融合。
中原农耕民族的秘密武器,便是将外族融合。
但不管是武器进化,还是民族融合。这些都是践踏着文明,踩踏着古人的尸骨换来的进步,毋庸置疑。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