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大明 1.2 胡惟庸案(2/3)
至此,胡惟庸完成了中书、军队、御史等各大方面的布局,愈发跋扈。对于仍不肯阿附于己的正直官吏,胡惟庸则打击倾轧。礼部员外郎吴伯宗,大明第一届状元,并且参修过《大明日历》,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吴伯宗不愿阿附胡惟庸,胡惟庸便怀恨在心,指示爪牙诬陷吴伯宗,将其贬到凤阳。但吴伯宗没有被吓到,继续上书,论胡惟庸“专恣不法,久之必为国患。”胡惟庸更加怀恨在心,多次构陷吴伯宗。所以吴伯宗尽管才华横溢,并且深得明太祖欣赏,却多次起复,又多次被贬,最终死于翰林检讨(从七品)任上。若说吴伯宗还只是个文弱书生,徐达却是大明第一战神,为了专权,胡惟庸甚至敢于向他伸出黑手!徐达在北平听闻胡惟庸的种种行径,非常厌恶,但也并未与他挑起战端,只是在与明太祖见面时偶尔提及此人奸恶。胡惟庸得知后怀恨在心,但他无法在台面上与徐达相争,于是企图收买徐达的守门人福寿,想谋害徐达!虽然此事未能成功,但可见胡惟庸已经阴险凶残并且跋扈到了何种程度!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偶感风寒,明太祖特命左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往诊治,以示恩宠。结果胡惟庸却趁机下毒,毒死了被明太祖誉为“小诸葛”,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功劳极高,更在民间享有盛誉的刘基。胡惟庸一个明朝建立后才靠投机钻营幸进的丞相,居然敢连续向徐达和刘伯温伸出黑手,可见权欲熏心,已非人理可度!
不过明太祖也开始察觉到了胡惟庸的种种行径,尤其是已经纠集起了一个贪腐集团,渐渐生了收拾他的念头。胡惟庸也渐渐察觉到皇帝准备收拾他,双方的斗争开始进入白热化。胡惟庸不但私养死士,勾结诸多将领,还与蒙古、倭寇勾结,准备起事。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在今越南南部)来朝贡,胡惟庸接待后却不禀报皇帝。明太祖大怒,胡惟庸与礼部互相推诿责任,明太祖更加愤怒,下令彻查,结果中书省、礼部的很多官员都因此下狱,右丞相汪广洋甚至被赐死。汪广洋死后一些贪腐行径又暴露出来,明太祖继续追查,到后来事情越闹越大,六部都有官员被牵连进来。案子一直拖到第二年正月,胡惟庸的亲信御史中丞涂节在接受调查时,供认了胡惟庸和陈宁有谋反行径。明太祖查实后尽诛胡惟庸、陈宁、涂节等人。
胡惟庸虽死,但他的党羽还很庞大,朝廷继续追查余党,历时多年不止,其中最大的一个自然是李善长。胡惟庸死后名义上已经退休的李善长还在上下其手,销毁线索,庇佑胡惟庸的余党(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党)。当初,胡惟庸和北元大臣封绩勾结谋反,但封绩早已逃至漠北,线索断了。意外的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征虏大将军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北伐,在著名的捕鱼儿海战役中俘获了整个北元小朝廷,其中就包括封绩。但李善长居然将封绩隐匿起来不报告皇帝。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才终于得知封绩早已被俘,却一直为李善长所匿,顿时勃然大怒,将李善长诛族。时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最后一位涉案高官——靖宁侯叶升被杀,明初四大案之首的胡惟庸案已历经十二年,总算了结。十二年间,被杀的共有公爵一名(李善长),侯爵至少九名(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金朝兴、叶升、毛麒、李伯升、丁玉),伯爵以下勋臣、丞相、平章、尚书、侍郎等官更不可胜数,《明史》称牵连被杀者略计有三万(包含被诛族的家属,但此数有严重夸大)!事实上,此案甚至可以牵扯到240年后。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李善长十世孙李世选奏称家中藏有明太祖诏书,许诺李善长后代隔九世后可恢复爵位。明思宗(朱由检)遣首相韩爌等调查后发现此为伪诏,将李世选处死。真是仇隔九世必报,好不容易当了漏网之鱼,何必又要送死?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