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都市 > 路上的祖先 > 重塑散文的文学品质(代序)

路上的祖先 重塑散文的文学品质(代序)(2/5)

言和文笔,好的历史书籍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写现实如环保、底层打工等等,与小说、纪实难以区分,主要靠与人利益切身相关的内容去引起关注。消费主义时代,主要追求眼球,艺术追求无关宏旨。

艺术,独特的形式是重要的。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没有艺术形式的追求,艺术无从确立。

今天,有必要区分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与大散文,不妨把文学性散文之外的文章称作随笔,前者必须看重语言与表达。重塑时代的语言之美,在这个年代显得尤为重要。

我个人的散文追求是:一,以有限的个体生命来敏感地、深刻地体验无限的存在,张扬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二,强调在场,就是写自己身体在场的事物,哪怕历史,也不是来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现实的存在,哪怕只是一物一景,却是一个时空的物证,是时空连接的出发点,重视身体,身体生理的心理的反应是我得以体验世界、表现世界的依据;三,正是因为个体生命的短暂,才具有强烈的时空意识,才打通历史,连接历史,这里的历史不再是文字记载、不再是知识,而是从生命出发的一次更幽深的体验,如同从现实的层面打开一口深井;四,表现方式上重视东方式的“悟”,文字灵动,摒弃套话空话,语言是人的灵魂,像呼吸一样自然,像情绪一样起伏,像站在你面前一样真实;五,文字以最大限度逼近体验,因此,独特、别样是必然要求,个性是自觉追求。

这种散文或可称作新体验散文。(我虽写历史内容,但非历史文化大散文。)以自己的体验带来新的感觉和视角,刷新散文的概念,使这一几乎被全民写作淹没的文体得以重生,获得独立的文学体裁意义。

张国龙:散文是一种向内转的问题,您在《文学报》的《听从内心的召唤》答记者问时,说到您的散文是面向内心的一种新体验写作,这无疑是散文回归本真的必由之路。遗憾的是,在众多当代散文作家中,像您一样具有自觉的散文文体意识的作家寥寥。您早先写诗,后来写散文,我想了解您的诗歌写作经历、经验之于您的散文创作有何影响?

熊育群:诗意是任何文学体裁都在追求的最高境界。我进入文学创作是从诗歌开始的,这就决定了我的方式是诗人式的,我现在仍然在写诗,《诗刊》常有我的组诗发表。上面所说很多已接近于诗,注重感觉,情感,意境,尤其注重语言的凝练,它是一种湿润的有色彩的充满生机的语言。我的眼光、兴趣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诗的影响。

生命意识的新向度

张国龙:关注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思辨生命本体,乃中国文学沿袭千年的传统。如此卷帙浩繁的经典文本中,从来就不乏浓郁、敏锐的生命意识。然而,中国文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公共空间遮蔽了私人空间,个体的声音被大时代的嚣声淹没。尽管新时期以降中国作家渐渐找回了自我,但具有一以贯之的生命意识的作家仍旧寥寥。您曾在答记者问时说到您的生命意识非常强烈,请您诠释一下您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以及其在您散文书写中的主要体现。

熊育群:生命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死亡意识。当然前者的概念要大于后者,但它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之上的。人对于死亡的敏感有差异,天才人物大都对死亡特别敏感,譬如莎士比亚、艾略特、瓦雷里;极端不敏感的人直到自己面临死亡才如梦初醒,这样的人是愚顽而没有灵性的。用一种死亡的眼光看待一切,会具有对事物宏大把握的可能,能够看清看透人生的意义,呈现生命的本相。庄子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彻悟者所为,他为亡妻鼓盆而歌,他的庄周梦蝶,他的逍遥游,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于死亡的反抗。是死亡意识唤醒了生命意识,是死亡意识让人追寻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极大的疑惑,感受时间和万物的节律。

我无法摆脱强烈的生命意识,对于死亡直接的感知与思考,我在《生命打开的窗口》和《死亡预习》中已有最直接的表现。如果把生命意识比作一种温度,那么我大多数文章都浸透了这种冰凉的体温。它在每个字里结成了霜。像历史文化散文《复活的词语》、《脸》,生命散文《春天的十二条河流》,你用看透自己一生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呈现出的景象将是瞬息的、暂时的、变幻的,它们都带着强烈的时间印迹,历史也不再遥远,它与现实息息相通。

我在《哀伤的瞬间》中对这种来自身体的像时钟一样运行并自我校验的生命意识有这样的描述:“突然感到哀伤,像被子弹击穿,像被寒风袭击,绝望中几乎不能自拔。看看外面,天空并没有黑;阳光依然美好,树木间那些闪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