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玄幻 > 金牙海盗 > 赵士桢(1553~1611)

金牙海盗 赵士桢(1553~1611)(1/2)

    赵士桢(约1553~1611,明嘉靖三十二年~万历三十九年),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专家.他一生中研制改进了多种火器,且善书能诗,还著有、、、等关于火器(即神器)研制开发、使用训练等方面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认为他当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徐光启相并列.在他研制的所有火器中,最具创新的莫过于‘迅雷铳‘了.…

    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生;约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火器赵士桢的祖父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副,博学多才,工诗词,精书法,曾参加修订《大明会典》。赵士桢自幼受祖父熏陶,亦

    赵士桢(约1553~1611,明嘉靖三十二年~万历三十九年),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专家。他一生中研制改进了多种火器,且善书能诗,还著有《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关于火器(即神器)研制开发、使用训练等方面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认为他当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徐光启相并列。在他研制的所有火器中,最具创新的莫过于“迅雷铳”了。

    迅雷铳是一种装有5根铳管的火绳枪,铳管环绕在一木制铳杆四周,铳杆中部有机匣,前面套有盾牌,中间有一小斧做支架,整体造型十分独特。据记载,“5支铳管共重10斤,单管长2尺多”,铳管固定在前后两个圆盘上,呈正五棱形分布,夹角为72。各铳管均装有准星、照门及供装火yao线用的火门。5根火yao线彼此间用薄铜片隔开,以保证发射时的安全。铳杆的前部中空,内装有火球一个,另一端安装一铁制枪头。中部的机匣,上有点火龙头,下有扳机,供5根铳管点火、发射用。前面的盾牌外包生牛皮,里面垫有丝绵、头发和纸等物质,中间开有一圆孔及5个方孔,铳杆从圆孔中通过,铳管从方孔中通过,方孔同时用来观察瞄准,盾牌用来保护射手的安全。

    发射前,需将迅雷铳的5根铳管装填好弹yao,套好盾牌,将小斧插在地上,架好铳身,射手左腿前踞,右腿后跪,左手把住机匣,右臂夹住铳杆,用右手控制扳机点火发射。射完一管后,把铳管盘转动72-,使第二根铳管对准机匣,继续瞄准发射。如此这般依次轮流发射完5根铳管。如果此时仍有敌兵逼近,还可点燃铳杆中的火球,使其“喷焰灼敌”;当来不及重新装填弹yao时,还可将铳杆倒转,当作拼杀武器使用;小斧及盾牌也都可以分别当作武器使用。真是一铳多用,攻防兼备。赵公真可谓用心良苦。

    迅雷铳在历史上没有实战的准确记载,更没有实物流传下来,这是非常遗憾之事。为了能更好地领略它的风采,笔者制作了一个1∶10的模型。在制作模型过程中,笔者深感史料不完整带来的困惑。主要是:图纸不但没有尺寸,图中各零件的比例也不统一;铳管与铳杆之间的定位问题没有交代;机匣没有内部结构图。一般火绳枪的点火龙头与火门的位置是固定的,点火的准确性基本没有问题。而迅雷铳的5根铳管可360-转动,火绳只有与火门上的火yao线相接触,才能保证铳管准确发射。如果让士兵在瞄准的同时还要眼手并用寻找火绳与火yao线,并使之对接,恐怕难度较高,不免要顾此失彼了。迅雷铳本是为了提高射速,如果如此使用不方便,就得不偿失了。作为火器专家的赵士桢是如何考虑铳管定位问题,目前不得而知。另外当敌人逼近需掉转铳杆使用铁枪头格斗时,铳杆与铳管连在一起也是非常不便的。总而言之,5根铳管与铳杆和机匣之间,不但要能灵活转动,还要能适当定位,并可快速拆卸分解。

    笔者在制作模型过程中,既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同时还不能改变迅雷铳的外形,其结构也不能超出当时的技术水平。笔者只好在机匣与5根铳管之间想办法,使二者相连,做了一个快装手柄和一个类似棘轮的装置,从而解决了以上全部问题。至于机匣内部的结构,笔者只好臆造了,最终使扳机与点火龙头联动,做到“捏之则落,射毕自行弹起”。史料中的迅雷铳,其盾牌前面为曲线状,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正好相反,于是就自做主张进行改动,并且也没有用生牛皮和头发、丝绵来制作,主要是考虑到效果的问题,模型采用铜质盾牌。史料中,作为支架的小斧插到了5根铳管之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铳管就无法转动了。笔者对此亦进行了改动。

    随着所有问题的解决,模型也就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如何把迅雷铳架起来。笔者曾设想过几个方案,都不理想,最后还是《神器谱》的插图给予启示,完成了模型的“架设”,这就是现在读者见到的题图照片。这种方式既展示了当年的风貌又淡化了士兵,突出了主题。

    迅雷铳既然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没有大量装备使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其自身存在的缺点。世上器物但凡功能一多,必然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