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亦醉---宋 第一卷 蝴蝶 第三十一章 劝兵(1/3)
---佚名
摆在义军面前的困难很多,首要的是粮食问题。义军现在驻扎的主要地区大部分是山区,耕地本来就不多,加上官司、地主的剥削侵夺,平日里百姓们连保障自己的口粮都很勉强,更不用说还有什么余粮供养驻扎进来的义军部队了。
曹林用了各种方法搜罗粮食,不仅要养活四千多的义军士卒,还要拿一部分出来赈济百姓,还要储备些用以度过青黄不接的饥荒日子,尽量使山区中的百姓不外逃,否则人都逃光了,义军也站不住脚跟了。搜罗粮食不外乎三种办法,第一就是买。他拿出不少银子选派老诚可靠的山寨老兄弟和当地的百姓扮做贩粮的小贩,拉着头口(就是牲口),搭上几条口袋,到附近平原地区的城镇或者更远的地方去买粮食。往往十几二十口头口结队而行,各自暗藏兵器,也不怕零星的山贼强寇或者是小股的土兵找麻烦。这种结队贩粮的小商贩,在河北山区里自来就有,也不怕官司怀疑。
这第二种方法就是借粮。所谓借,不过是个好听的词汇,实际上就是要挟当地的富户交纳粮食。因为山高林深,地处偏僻,县里的官司没有派兵常驻这里,已有的一些土兵失于训练,又比较分散,还不是义军的对手。所以,那些大户们对于这股外来的义军还是比较害怕的,也不敢不借。不过托人说情,借多借少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第三种方法就是抢。韩猛往往派出几百人规模不等的队伍,前往附近的平山、灵寿、行唐、井陉等县打粮。往往是先在当地找到些贫苦的百姓做内线,查清楚某处、某地富户的情况。然后派人在夜里去送一封信,或者是在山寨外面鼓噪呐喊一阵,点燃些柴堆草垛,临走的时候在山寨的门上用匕首插一封信,吓唬一下这里的富户,这些信都是老套路,往往写成这样:
XX寨XX财主知悉:因尔为富不仁,鱼肉乡里,万人痛恨,本军特来索取足银XX两,粮XX石,酒XX坛,肉XX斤,用以赈济百姓。限尔三日以外,五日以内,将银、粮、酒、肉如数凑齐,交至XX处。倘若稍有迟缓,定攻破山寨,到时玉石俱焚,鸡犬不留!悔之晚矣!
地主们有的害怕,托人说情,按照双方另外约定的数目把银、粮、酒、肉送来。有的则抗拒不交,对于这样的地主,义军往往沟通内线,攻破山寨,杀人放火,以惩罚抗拒者。倘若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内线,而山寨又防范严密,为了避免损伤士卒和威信,义军也就不往那里投送书信。还有一些地主搬进县城居住,乡间留有田地和宅子,义军便把书信委托他们的佃户转送,遇到抗拒的,便把他们在乡间的宅子烧毁。
义军所用的第三种方法和当地山贼强寇经常用方法很类似,所以很多地主们起初都误认为是占山为王的山贼所为。后来见他们行踪神出鬼没的,有对穷苦百姓不加滋扰,才渐渐的疑心他们就是最近在鹿泉县落脚的义军所部。
一来二去的,义军储备的粮食也渐渐的多了起来,有的时候警戒的心思也慢慢的有所松懈,这才发生了当地强寇劫道抢粮的事情。
马守光就是曹林所部辎重卒的一个卒正,手底下有大约一百来号专门打粮的士卒。十几天前,他派了一只二十多人的小队去八十多里外的平山县买粮。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可是昨天晚间,连夜赶路的辎重卒被五十里外的强寇所劫,全部的头口、银、粮、酒、肉都被抢夺一空,只把空人放回了,还伤了好十几个士卒。马守光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本地杜二杆派人做的买卖。这杜二杆(本来是中华杨大大小说里的人物,阿枕觉得他的名字有趣,故此借用,希望中华杨大大不要介意。^_^!)是鹿泉县境内最大的山大王,手下有七八百人, 别的小的强寇都俨然奉他为盟主。
因为义军初到,因人心未附,所以对境内的大小强寇都不曾得罪,平时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安无事。马守光使人去讨失物,说明了自己是义军所部,只要把被抢夺去的头口、银、粮、酒、肉一并送回,就愿意和他讲和,各不相犯。
哪里知道这个楞子杜二杆把酒碗一摔,破口大骂:“别说什么苏教导,便是天王老子的东西,俺抢了也就抢了。尔等这些流贼娃儿,若是想在本地讨活,快快投降,否则滚到远远的!这次放了尔等的活人,便是给尔等天大的脸面,若是下次再被捉住,休怪俺翻脸不认人!”
马守光听了派去的人的回禀,气的七窍生烟,恨不得马上同杜二杆决一死战,但是思来想去,自己的人马少,怕吃了亏,不敢冒失。第二天一早就报知了曹林。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