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山河 第十章 养精蓄锐(六)(2/3)
去世之时,李佑仍不免黯然。
两人听得目瞪口呆,一时之间竟呆在当场,谁想的到几天之前还生龙活虎,一身肩负中兴明教大任的文教主居然就这么去了。
但二人毕竟都是久历世事的江湖大豪,片刻就反应过来,眼前还有一位现任教主呢。当即又参见了一次,只是待二人知道了李佑的身份后,又呆了一下,要知道,对于明教和朝廷的恩恩怨怨,这两位如今教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是再清楚不过,只是他们原本就是大胆妄为之人,又行走江湖多年,对这类事倒也不甚见怪,而且他们从来深信文半山,知是他所遗命,心里想的便是如何辅佐这位少年,重振昔日明教声威,对于他的皇子身份,倒也不甚在意。
待行过大礼后,李佑方知这右首的便是掌柜侯复,现今明教阴阳二使中的阳使,他潜于京城已经整整五年,连光明顶之役都未参加,可见明教高层对京城情报的重视,也幸亏有他在这里,使得关于朝廷的情势包括各官员之间的隐私秘闻和恩怨情仇都能及时且如实地让明教教主得知,好借机作出适当安排,得以将明教之敌各个击破,若非如此,便是有十个明教也早亡了。而左边这个兴隆客栈的总帐房名叫元师古,是明教天山六部中的风部统领,专责在全国各地的明教分舵处理紧急要务,这两年由于明教势力大衰,因此他一年中倒有一半以上时间呆在这长安分舵。这回得知文教主亲自来长安行动,便驻留此地,以待教主完事之后可以听候吩咐,谁知听来的不是文半山的耳提面命,却是他的临终遗言和眼前的这位年轻或直说是年幼的新教主。
李佑心里很明白,如果自己的志向不能向他们说清楚,那么别说大家心里会有隔膜,而且也大不利于今后的部署,何况既然是文半山临终前亲口提到的侯复,那么此人必定是忠于明教,值得信赖的,并且这二人历经明教大乱,仍始终不离不叛,因此有些话也该明言了。当即拱手道:“二位虽名义上是小子的部属,但实是我的前辈,小子不才,愿与二位,同生死,共患难,一同完成这中兴我教的重任和文教主的遗愿。”说完这番话,见二人点头赞同,便续道:“二位可知我教近年来为何屡遭重创,又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吗?”
这问题正是作为明教高层的二人日夜苦思而不得解的,这时见李佑提出来,知他必有见解,虽见他一介少年,不过顶了个皇子的头衔,未必真有高论,但听听总是无妨的,当下侯复便道:“属下愚钝,还请教主明示。”
却听李佑道:“其实这其中道理再简单不过,只一句话:是否同朝廷合作。先前我教之所以兴,便是因为加入太宗皇帝阵营的关系,而败也就败在武周手上,只要与朝廷处好关系,我教便可重复昔日辉煌。”说完便看向二人。
只听元师古道:“未知教主之意是否让我等投靠朝廷,解散了这明教呢?”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寒芒。果然不出李佑所料,必有人误解其意,因见侯复并不说话,他便笑着接过元师古的话头道:“非也,元统领是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说穿了,明教是要效忠于我。”这话说到末句却是严肃的无以复加了。
二人听他这么说,倒略显吃惊,很显然,如今作为此人的属下,那么明教众人向他效忠,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为何还有如此一说,却听李佑续道:“你们可知如今天下虽看似太平繁华,但危险却与日俱增,我料不过十多年时间,这天下便会大乱,彼时不光社稷江山不保,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我堂堂华夏大邦更有可能为外夷所寇,如果当家的是个庸人的话,嘿嘿,那我大汉子民不知是否还能重见天日,所以你们必须辅佐于我,以成大业,届时不光明教因我而重振声威,而且天下百姓也可少了许多苦楚,而我大唐则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灭吐蕃,平突厥,拓西域,文治武功远迈前人,如此则明教兴,大唐盛,何乐而不为。”
这番大逆不道的话直听的二人有些心惊,若不是见他是个皇子,而且口中尚称大唐,便会以为他是来劝他们造反的,还是侯复见机快,又久居京城,便当先言道:“教主所言,虽甚有道理,但属下尚有疑问,首先教主如何得知这天下便是要行将大乱,而教主为何便是这成就霸业之人?”只这两问便足以显出二人的疑惑,而李佑若不借机说服他们,那便是前功尽弃,今后也休想再得到二人真心相助,反之,若今天可令二人信服,那今后行事则自然如臂使指,事半功倍。
因此只听李佑肃然道:“侯阳使所虑甚是,第一问么,可让元统领来回答。我想元统领巡游全国,边境之地也该不曾少去,却不知你对边镇拥兵日重作何看法?而中原承平日久,是否还经的起叛乱征战?至于第二问么,我现下便可向侯阳使坦言,想必你久居京城,也知道如今太子之位并非本王所有,但父皇对我的宠爱你也应该略有所闻,更何况我皇兄也是势力不小,未必真就会输于太子一党。而且,其他皇子不是日日斗鸡走狗,便是胸无大志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两人听得目瞪口呆,一时之间竟呆在当场,谁想的到几天之前还生龙活虎,一身肩负中兴明教大任的文教主居然就这么去了。
但二人毕竟都是久历世事的江湖大豪,片刻就反应过来,眼前还有一位现任教主呢。当即又参见了一次,只是待二人知道了李佑的身份后,又呆了一下,要知道,对于明教和朝廷的恩恩怨怨,这两位如今教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是再清楚不过,只是他们原本就是大胆妄为之人,又行走江湖多年,对这类事倒也不甚见怪,而且他们从来深信文半山,知是他所遗命,心里想的便是如何辅佐这位少年,重振昔日明教声威,对于他的皇子身份,倒也不甚在意。
待行过大礼后,李佑方知这右首的便是掌柜侯复,现今明教阴阳二使中的阳使,他潜于京城已经整整五年,连光明顶之役都未参加,可见明教高层对京城情报的重视,也幸亏有他在这里,使得关于朝廷的情势包括各官员之间的隐私秘闻和恩怨情仇都能及时且如实地让明教教主得知,好借机作出适当安排,得以将明教之敌各个击破,若非如此,便是有十个明教也早亡了。而左边这个兴隆客栈的总帐房名叫元师古,是明教天山六部中的风部统领,专责在全国各地的明教分舵处理紧急要务,这两年由于明教势力大衰,因此他一年中倒有一半以上时间呆在这长安分舵。这回得知文教主亲自来长安行动,便驻留此地,以待教主完事之后可以听候吩咐,谁知听来的不是文半山的耳提面命,却是他的临终遗言和眼前的这位年轻或直说是年幼的新教主。
李佑心里很明白,如果自己的志向不能向他们说清楚,那么别说大家心里会有隔膜,而且也大不利于今后的部署,何况既然是文半山临终前亲口提到的侯复,那么此人必定是忠于明教,值得信赖的,并且这二人历经明教大乱,仍始终不离不叛,因此有些话也该明言了。当即拱手道:“二位虽名义上是小子的部属,但实是我的前辈,小子不才,愿与二位,同生死,共患难,一同完成这中兴我教的重任和文教主的遗愿。”说完这番话,见二人点头赞同,便续道:“二位可知我教近年来为何屡遭重创,又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吗?”
这问题正是作为明教高层的二人日夜苦思而不得解的,这时见李佑提出来,知他必有见解,虽见他一介少年,不过顶了个皇子的头衔,未必真有高论,但听听总是无妨的,当下侯复便道:“属下愚钝,还请教主明示。”
却听李佑道:“其实这其中道理再简单不过,只一句话:是否同朝廷合作。先前我教之所以兴,便是因为加入太宗皇帝阵营的关系,而败也就败在武周手上,只要与朝廷处好关系,我教便可重复昔日辉煌。”说完便看向二人。
只听元师古道:“未知教主之意是否让我等投靠朝廷,解散了这明教呢?”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寒芒。果然不出李佑所料,必有人误解其意,因见侯复并不说话,他便笑着接过元师古的话头道:“非也,元统领是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说穿了,明教是要效忠于我。”这话说到末句却是严肃的无以复加了。
二人听他这么说,倒略显吃惊,很显然,如今作为此人的属下,那么明教众人向他效忠,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为何还有如此一说,却听李佑续道:“你们可知如今天下虽看似太平繁华,但危险却与日俱增,我料不过十多年时间,这天下便会大乱,彼时不光社稷江山不保,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我堂堂华夏大邦更有可能为外夷所寇,如果当家的是个庸人的话,嘿嘿,那我大汉子民不知是否还能重见天日,所以你们必须辅佐于我,以成大业,届时不光明教因我而重振声威,而且天下百姓也可少了许多苦楚,而我大唐则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灭吐蕃,平突厥,拓西域,文治武功远迈前人,如此则明教兴,大唐盛,何乐而不为。”
这番大逆不道的话直听的二人有些心惊,若不是见他是个皇子,而且口中尚称大唐,便会以为他是来劝他们造反的,还是侯复见机快,又久居京城,便当先言道:“教主所言,虽甚有道理,但属下尚有疑问,首先教主如何得知这天下便是要行将大乱,而教主为何便是这成就霸业之人?”只这两问便足以显出二人的疑惑,而李佑若不借机说服他们,那便是前功尽弃,今后也休想再得到二人真心相助,反之,若今天可令二人信服,那今后行事则自然如臂使指,事半功倍。
因此只听李佑肃然道:“侯阳使所虑甚是,第一问么,可让元统领来回答。我想元统领巡游全国,边境之地也该不曾少去,却不知你对边镇拥兵日重作何看法?而中原承平日久,是否还经的起叛乱征战?至于第二问么,我现下便可向侯阳使坦言,想必你久居京城,也知道如今太子之位并非本王所有,但父皇对我的宠爱你也应该略有所闻,更何况我皇兄也是势力不小,未必真就会输于太子一党。而且,其他皇子不是日日斗鸡走狗,便是胸无大志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