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第九章:无人永生(一)(3/4)
济增长为4.7%。在相对雄厚的经济支撑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80年代保持着很高的战备标准,其第1、第4集团军下辖三个坦克师,6个机械化师,1个特种空降旅在华约体系之下是少数保持常年齐装满员状态的精锐部队。
而下辖两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师的第2集团军虽然属于预备役部队。但是总兵力却高达30万人,一旦战争打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2周之内便可以完成总体动员,出动50万地面部队配合民主德国及苏联中央,西部集群组成华约的第一波进攻力量。
而波兰人民军不仅是苏联华约盟军里规模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同时也是苏联的华约盟友里唯一拥有师级空降部队国家。其现役地面部队为34万人,编制有3个集团军,13个师的庞大地面突击力量,而2周之内波兰人民军还可以动员超过30万的预备役人员。以70万人的强大地面突击力量配合苏联本土的二线部队组成华约的第二波突击力量。
也就是说即便忽略苏联和法国的力量,北约在荷兰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共和国一线所要面对的华约部队在2个月的充分动员之下,地面兵力也已经到达170万以上。而在意大利方向,北约则要面对由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军队所组成的南部突击集群,而在此刻或许还要加上来自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的军队。
在西方世界看来,华约组织在欧洲的大规模动员并非是苏联为了进攻中国所释放的烟雾,莫斯科从一开始便将欧洲和北约作为其主要对手。利用英国本土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及由此引发的大不列颠政局动荡,以武力威慑为后盾促成英国的崩溃一直都是苏联的即定战略目标。只是因为北约方面在欧洲大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规模兵力部署,才使战争没有在荷兰或意大利的边境首先爆发,而所谓北约在战争初期存在着战略误判的说法更属于无稽之谈。
尽管华沙条约组织早在1955年即宣告成立,但是不可否认与他的对手—北约相比,这个组织在创立之初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1954年10月,巴黎协定签署,联邦德国被正式吸收加入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国家立即展开了口诛笔伐,除了谴责“巴黎协定”破坏了战后关于对德国的国际协定之外,还于1954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有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八国代表参加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
这次会议郑重宣布,如果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八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但是根据国际外交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恫吓基本上是吓不倒人的。西方国家最终“一意孤行”,批准了巴黎协定生效,从而实现了美国武装联邦德国的计划,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主宰,以西欧各国军队为骨干的西方政治军事集团。
作为对应手段,苏联和东欧七国于1955年5月11日至14日又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正式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根据条约组成了与北约组织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不过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被动反应成立的联盟内部并不稳定。
几年之后阿尔巴尼亚首先鼓噪起来,拒绝参加“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活动。而整个60年代华约组织对于莫斯科来说也几乎是麻烦的代名词,苏联总参谋部几乎忙于到处扑灭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离心趋势。这一情况在1968年进入了顶峰。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第一次集体行动,但是其作用并没有彰现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相反却暴露出了华约组织内部矛盾和斗争。1968年3月阿尔巴尼亚正式宣布退出华约组织。而罗马尼亚也随后表示其军队只参加华约参谋人员的演习,而拒不参加实兵演习。罗马尼亚更拒绝任何华约军队在其境内举行军事演习。
对于莫斯科的后院起火,西方世界一度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华约组织最终的分崩离析只是时间问题。但否极泰来,走过了最为尴尬的一段时间之后,华约组织最终在70年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一个又一个前北约国家内部变革的炮声隆隆之中,华约组织成员国也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些同舟共济的感觉。在苏联的提议下,华约组织新成立了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部队军事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外长委员会等机构。
而华约成员国的武装力量,随后也经常不断在缔约国境内举行“战斗情谊”、“盾牌”、“联盟”、“十月风暴”等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1981年3月,华约部队就曾在波兰领土上举行过代号为“联盟—81”的演习。当然这是在在波兰国内局势动荡的年代,除了华约各组织成员国外,苏联红军在波兰境内和周围,单独或同波兰人民军一起举行多次规模不等的军事演习。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而下辖两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师的第2集团军虽然属于预备役部队。但是总兵力却高达30万人,一旦战争打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2周之内便可以完成总体动员,出动50万地面部队配合民主德国及苏联中央,西部集群组成华约的第一波进攻力量。
而波兰人民军不仅是苏联华约盟军里规模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同时也是苏联的华约盟友里唯一拥有师级空降部队国家。其现役地面部队为34万人,编制有3个集团军,13个师的庞大地面突击力量,而2周之内波兰人民军还可以动员超过30万的预备役人员。以70万人的强大地面突击力量配合苏联本土的二线部队组成华约的第二波突击力量。
也就是说即便忽略苏联和法国的力量,北约在荷兰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共和国一线所要面对的华约部队在2个月的充分动员之下,地面兵力也已经到达170万以上。而在意大利方向,北约则要面对由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军队所组成的南部突击集群,而在此刻或许还要加上来自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的军队。
在西方世界看来,华约组织在欧洲的大规模动员并非是苏联为了进攻中国所释放的烟雾,莫斯科从一开始便将欧洲和北约作为其主要对手。利用英国本土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及由此引发的大不列颠政局动荡,以武力威慑为后盾促成英国的崩溃一直都是苏联的即定战略目标。只是因为北约方面在欧洲大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规模兵力部署,才使战争没有在荷兰或意大利的边境首先爆发,而所谓北约在战争初期存在着战略误判的说法更属于无稽之谈。
尽管华沙条约组织早在1955年即宣告成立,但是不可否认与他的对手—北约相比,这个组织在创立之初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1954年10月,巴黎协定签署,联邦德国被正式吸收加入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国家立即展开了口诛笔伐,除了谴责“巴黎协定”破坏了战后关于对德国的国际协定之外,还于1954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有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八国代表参加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
这次会议郑重宣布,如果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八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但是根据国际外交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恫吓基本上是吓不倒人的。西方国家最终“一意孤行”,批准了巴黎协定生效,从而实现了美国武装联邦德国的计划,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主宰,以西欧各国军队为骨干的西方政治军事集团。
作为对应手段,苏联和东欧七国于1955年5月11日至14日又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正式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根据条约组成了与北约组织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不过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被动反应成立的联盟内部并不稳定。
几年之后阿尔巴尼亚首先鼓噪起来,拒绝参加“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活动。而整个60年代华约组织对于莫斯科来说也几乎是麻烦的代名词,苏联总参谋部几乎忙于到处扑灭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离心趋势。这一情况在1968年进入了顶峰。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第一次集体行动,但是其作用并没有彰现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相反却暴露出了华约组织内部矛盾和斗争。1968年3月阿尔巴尼亚正式宣布退出华约组织。而罗马尼亚也随后表示其军队只参加华约参谋人员的演习,而拒不参加实兵演习。罗马尼亚更拒绝任何华约军队在其境内举行军事演习。
对于莫斯科的后院起火,西方世界一度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华约组织最终的分崩离析只是时间问题。但否极泰来,走过了最为尴尬的一段时间之后,华约组织最终在70年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一个又一个前北约国家内部变革的炮声隆隆之中,华约组织成员国也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些同舟共济的感觉。在苏联的提议下,华约组织新成立了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部队军事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外长委员会等机构。
而华约成员国的武装力量,随后也经常不断在缔约国境内举行“战斗情谊”、“盾牌”、“联盟”、“十月风暴”等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1981年3月,华约部队就曾在波兰领土上举行过代号为“联盟—81”的演习。当然这是在在波兰国内局势动荡的年代,除了华约各组织成员国外,苏联红军在波兰境内和周围,单独或同波兰人民军一起举行多次规模不等的军事演习。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