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决战1984 > 第八章:第二梯队(四)

决战1984 第八章:第二梯队(四)(2/3)

“007次航班事件”得到了充分的加强。

        尽管在那次“误击民航客机”的事件之中,苏联国土防空军由于其“暴虐”而遭到了来自全世界的一致谴责。但是莫斯科方面却对其赞许有加,并加快了其武器装备的更换速度。除了大批米格—31M“猎狐犬”重型截击机由欧洲地区换防到远东外,新锐的苏—27型战斗机也加快换装苏联国土防空军远东部队。应该说在苏联空降兵第二梯队的投送过程中,是苏联国土防空军而非苏联空军粉碎了中国空军保卫首都领空的努力。

        凭借着功率强劲的相控阵雷达和R-33型远程空对空导弹,苏联国土防空军的米格—31重型截击机可以在100公里以上的距离内对进入战区的中国空军的歼—8II截击机实施远程攻击,即便有少数的幸运儿可以成功摆脱“拦阻网”型脉冲多普勒电子扫描雷达的锁定,苏联国土防空军米格-31M重型截击机也将通过数据链能将雷达捕获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护航编队之中关闭了雷达、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中的苏—15型截击机。

        这一点在面对从山西腹地和阴山、燕山山脉的洞库基地中起飞的中国空军歼—5甲、歼—6甲型全天候截击机时显得犹为重要。作为中国空军曾经赖以保卫领空的主力机型—歼—5和歼—6型歼击机的性能虽然早已落伍,但是常年战备所积累起的庞大数量依旧足以令入侵者不寒而栗,在突袭北京的过程中,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至少遭遇到超过300架次的中国空军歼—5甲和歼—6甲型全天候截击机的突袭。

        应该说虽然中国和苏联在现代空军领域有某些师承关系,但是在战略战术领域双方其在朝鲜战争之后便逐渐的分道扬镳。由于莫斯科长期以来的战略宗旨都围绕着陆军和地面进攻,因此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的主要战略战术都是在配合械化兵团大纵深作战的基础之上,完成战场的空中阻隔。也就是说苏联空军真正的独立空中攻势思想和战术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形成。他们所要作的只是将北约方面强大的空中力量排除在战场或己方战略纵深的天空之外。朝鲜战争中“米格走廊”可以说这一战略指导方针的最佳体现。

        与之相比,中国空军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战术思想方面却远较自己的老师更为主动。尽管自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空军所大量引进和仿制的都是苏联前线航空兵装备体系内的产品,这些战机普遍存在着苏联战斗机典型的航程短、火力弱、设备简单的弱点。短航程限制了每支部队所能够承担的防空正面,设备简单的缺陷使战斗机极度依赖地面雷达的引导支援,缺乏雷达引导的空域事实上成为了战斗机防空体系的空白。

        但是中国空军却抓住了苏制战机轻巧简单和廉价却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需要的优点。在武器装备上始终无法与对手正面抗衡的情况下,成功的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战略。所谓“积极防御”的战略就是在立足国土防空的基础之上,采用积极主动的迎击战略逐次消耗对手,并不失时机的集中优势兵力展开空中歼灭战。

        事实上自中苏交恶以来,中国空军便逐步将防御的重心转移到三北地区。利用本土大量隐蔽的一、二线野战机场中国空军分散部署现有的兵力,组成多道空中阻击线。由于始终贯彻“后发制人”的战略。因此由苏联空军、陆军、海军、海军航空军乃至战略火箭军组成的重锤那雷霆万钧的第一击事实上并不足以令中国空军伤筋动骨。真正被摧毁在跑道上的中国空军各型战斗机总数不过300余架。而大量依托山体洞库隐蔽待机的空军战术单位此刻才初露锋芒。

        不过在燕山山脉上空的空战中成功击落了苏联空军2架苏—25T型强击机和蒙古空军1架米格—21型战斗机的中国空军第三战斗机联队第九中队的赵杰钦和刘庆征双机编队却无缘于这一次空中截击作战,因为油料和弹药已接近低限,他们在北京的上空接到了返航的命令。很难想象这一指令来自正在黄海上空盘旋的一架隶属于美国空军961空中管制中队的E—3A“望楼”大型预警机。

        在大多数地面雷达和指挥中枢被摧毁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在三北地区的情报和指挥功能事实上已经瘫痪。不过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美国人没有理由束手旁观。因此尽管五角大楼还没有下达直接参战的指令。在冲绳岛西南部的天空之中,隶属于美国空军老资格的第5航空队第18航空联队的F—15C型战斗机群此刻已经在天空用发动机的尾焰划出一道道绚丽夺目的光道。

        作为第一批装备F-15C型主力制空战斗机的大队,美国空军第18航空联队下辖第12、第44、第67战斗机中队,共装备用一线战斗机54架。凭借F—15C型战斗机自身的作战半径以及第5航空联队第909空中加油中队所装备的15架KC—135加油机,美国空军完全用能力进入中国大陆与苏联空军展开空战。但是此时第18航空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