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明 第五百零九章 白银帝国(2/3)
br> 但是宝钞用着用着就不行了,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滥发而经常贬值。比如大明成化二年买一石米只要十贯,而到了弘治二年的时候居然要一百贯。成化年间宝钞曾贬值五百分之一。
万历年间更惊悚,宝钞贬值达到万分之一。
所以尽管严令峻法,但民间早就不买宝钞的账了。当时官员的薪饷领的也是宝钞,不过他们领到之后立刻脱手,把这换成实物或者银子和铜钱。北京因此专门出现了“钞户”,专门做这个生意。官员如此,老百姓当然就更痛苦了,不满和愤怒日益增加。
这种状况下,如果朝廷继续顽固使用宝钞,那么很有可能重蹈元朝的覆辙,货币败坏,经济崩溃,然后就......
但是转机出现了。朝廷发现,在工商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商人们私下买卖交易中大量用白银作为货币,由此使得白银在民间流通也愈来愈多。由那里向全国扩散。更让朝廷惊异的是,那里好像天上降下了一座银山。白花花的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银山不是天降的,是被西班牙人发现的。bsp; 全国人民都在用银子,而且银子又很充足,逼迫朝廷改弦易辙。bsp; 不过使中国真正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的人,是张居正。bsp; 如果不是张居正力挽狂澜,摇摇欲坠的大明朝,早在万历年间就离死不远了。张居正的改革,就好似对明朝紊乱的国家财政用了一剂猛药,使得苟延残喘的帝国起死回生。其中,最大的举措就是确立了货币本位。但他不知道,正是因为白银在中国唱了主角,世界经济居然由此产生了巨变,西方很多帝国的崛起,竟都渊源于此。
在十五十六世纪。全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大,最富裕的帝国,当然是中国。所有国家的商人们最想做生意的对象和地方,也是中国。但拿什么和中国交换呢,一直让各国商人们头痛不已。中国物产丰富,工艺高级,有他们想要的一切,但他们却没有中国人需求和喜欢的商品。直到中国确立银本位,这个问题解决了。
这是个双向融通。相辅相成的过程。因为外国商人不断输入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使得国内白银供给丰富。反过来因为白银越来越多,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才有实施的基础和可能。
世界范围内的白银时代,拉开了帷幕。因为中国需要白银,美洲的银矿开始没日没夜地开采,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西洋运到欧洲,再经地中海到中亚到南亚,穿过马六甲海峡。或者直接从墨西哥开动大帆船驶过太平洋,运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在东南亚通过国际贸易,这些白银被云集那里的中国民间商人们带回了浙江和福建。
还有一个国家也搭上了白银的快车,那就是日本。过去在朝贡体系内,日本也缺乏和中国贸易的商品,他们卖得最多的是精致的武士刀。但白银成为中国主币之后,银矿丰富的日本也开始大量向中国出口白银。在中日两国间做生意的,大都是葡萄牙商人。
到底有多少白银流入了中国?
从bsp; 从隆庆元年)到崇祯十十二年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三万万五千万西班牙银元以上。当然,这些银元大都被化成了银锭和碎银,在中国流通和储存。
美洲白银到了欧洲、奥斯曼帝国,还能感受到它们的流动,但是只要到了中国就一去不返。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原产于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丁云毅很清楚,自己在另一个时代的教科书中明代那章有个重要小节,专门讲述“明代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老师会强调说这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
问题是:这萌芽早不发晚不发,为何偏偏在明代中后期出现?
因为白银。世界的白银滚滚流入中国,是因为我们出口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反过来白银进得越多,对这类商品生产的刺激也就越大。但在白银没有成为主币以前,这类生产是被束缚的,发展面临障碍。因为百姓交田赋必须是实物,所以他得去摆弄庄稼,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服徭役,也不可能全力以赴从事贸易和生产。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不到保障,商品生产规模化就很困难。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破除了这个难题。因为所有的税收可以用银缴纳。你可以不种粮食了,只要交银子,你也可以不服劳役了,只要交银子。哪来银子呢?去干手工业,去做贸易,可以挣更多银子。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当年欧洲传教士的记载,仅松江一地就有二十万织布工人和六十万纺纱工人。而南京地区,众多陶瓷厂每年要生产一百万件精美瓷器。江浙地区,每年能生产出六亿棉布。
海外贸易就更加浩浩荡荡。主要以福建和广东人为主的海外贸易商往来穿梭于南洋各地,与世界各国的商人贸易。仅福建泉州的月港就驶出一千零八十六艘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万历年间更惊悚,宝钞贬值达到万分之一。
所以尽管严令峻法,但民间早就不买宝钞的账了。当时官员的薪饷领的也是宝钞,不过他们领到之后立刻脱手,把这换成实物或者银子和铜钱。北京因此专门出现了“钞户”,专门做这个生意。官员如此,老百姓当然就更痛苦了,不满和愤怒日益增加。
这种状况下,如果朝廷继续顽固使用宝钞,那么很有可能重蹈元朝的覆辙,货币败坏,经济崩溃,然后就......
但是转机出现了。朝廷发现,在工商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商人们私下买卖交易中大量用白银作为货币,由此使得白银在民间流通也愈来愈多。由那里向全国扩散。更让朝廷惊异的是,那里好像天上降下了一座银山。白花花的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银山不是天降的,是被西班牙人发现的。bsp; 全国人民都在用银子,而且银子又很充足,逼迫朝廷改弦易辙。bsp; 不过使中国真正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的人,是张居正。bsp; 如果不是张居正力挽狂澜,摇摇欲坠的大明朝,早在万历年间就离死不远了。张居正的改革,就好似对明朝紊乱的国家财政用了一剂猛药,使得苟延残喘的帝国起死回生。其中,最大的举措就是确立了货币本位。但他不知道,正是因为白银在中国唱了主角,世界经济居然由此产生了巨变,西方很多帝国的崛起,竟都渊源于此。
在十五十六世纪。全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大,最富裕的帝国,当然是中国。所有国家的商人们最想做生意的对象和地方,也是中国。但拿什么和中国交换呢,一直让各国商人们头痛不已。中国物产丰富,工艺高级,有他们想要的一切,但他们却没有中国人需求和喜欢的商品。直到中国确立银本位,这个问题解决了。
这是个双向融通。相辅相成的过程。因为外国商人不断输入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使得国内白银供给丰富。反过来因为白银越来越多,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才有实施的基础和可能。
世界范围内的白银时代,拉开了帷幕。因为中国需要白银,美洲的银矿开始没日没夜地开采,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西洋运到欧洲,再经地中海到中亚到南亚,穿过马六甲海峡。或者直接从墨西哥开动大帆船驶过太平洋,运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在东南亚通过国际贸易,这些白银被云集那里的中国民间商人们带回了浙江和福建。
还有一个国家也搭上了白银的快车,那就是日本。过去在朝贡体系内,日本也缺乏和中国贸易的商品,他们卖得最多的是精致的武士刀。但白银成为中国主币之后,银矿丰富的日本也开始大量向中国出口白银。在中日两国间做生意的,大都是葡萄牙商人。
到底有多少白银流入了中国?
从bsp; 从隆庆元年)到崇祯十十二年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三万万五千万西班牙银元以上。当然,这些银元大都被化成了银锭和碎银,在中国流通和储存。
美洲白银到了欧洲、奥斯曼帝国,还能感受到它们的流动,但是只要到了中国就一去不返。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原产于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丁云毅很清楚,自己在另一个时代的教科书中明代那章有个重要小节,专门讲述“明代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老师会强调说这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
问题是:这萌芽早不发晚不发,为何偏偏在明代中后期出现?
因为白银。世界的白银滚滚流入中国,是因为我们出口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反过来白银进得越多,对这类商品生产的刺激也就越大。但在白银没有成为主币以前,这类生产是被束缚的,发展面临障碍。因为百姓交田赋必须是实物,所以他得去摆弄庄稼,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服徭役,也不可能全力以赴从事贸易和生产。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不到保障,商品生产规模化就很困难。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破除了这个难题。因为所有的税收可以用银缴纳。你可以不种粮食了,只要交银子,你也可以不服劳役了,只要交银子。哪来银子呢?去干手工业,去做贸易,可以挣更多银子。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当年欧洲传教士的记载,仅松江一地就有二十万织布工人和六十万纺纱工人。而南京地区,众多陶瓷厂每年要生产一百万件精美瓷器。江浙地区,每年能生产出六亿棉布。
海外贸易就更加浩浩荡荡。主要以福建和广东人为主的海外贸易商往来穿梭于南洋各地,与世界各国的商人贸易。仅福建泉州的月港就驶出一千零八十六艘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