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伪皇帝 第八十三章 军制改革(2/3)
由此看出大汉军制之不妥。兵士一生从军,到老拿不动刀枪依然是兵卒,所得军饷连糊口都不够,这不但是他们受苦,更是军中的累赘。正是为此,朕才想法设织造场安置军户家属和无力随军作战的兵卒。如此一来军中少了累赘,军户们也有了生业,他们才能安下心来。现在他们已经衣食不愁,如果因为调军让他们随军调遣,那必然使他们生业无着,最后再次返贫。因此,朕以为这军户就不要调了。以后军户是军户,军营是军营,两者虽是一家,却要分开管理。何必要让军户随军安置呢?难道兵士们出去打仗,也要让他们的眷属跟到战地去?男儿志在四方,他们的家眷有朝廷管着,就不必他们操心了。”
方明德点头道:“臣似乎有些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是将兵士与军户分开,可这样做不是个长期的方法啊,难不成让兵士们永远见不到家眷。”
方明德的想法可以理解,这个时代的军人是终身兵役制和世袭兵役制,军人要当一辈子兵,生老病死都在军营里,这样一来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必须随军生活,时间长了,一代代军人父传子、子传孙的更新换代,也就形成了军户制度。这种方式固然保证了军事技术的传承,但也相应增加了军队的负担,同时使许多不合格的兵员因为其军户身份进入了军营,致使军队战斗力受损。
要想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就得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淘汰军中冗员,这样就得实行义务兵役制,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格局,不再让军人终身甚至祖祖辈辈呆在军营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取消军人终身制和世袭制的基础——军户制度,这个应该是可以办得到的,军户家属们已经在朝廷的安排下有了养家糊口的生业,再说朝廷各织造厂正在发展壮大,以后裁撤下来的兵士正好可以安排在各织造场中。这样正好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朕说了,兵士不应一辈子都在营里,他们老了,还如何打仗?”我问了一句,“所以这军制当改一改,要改军制,首先当使军户与各营的管理分开,各营只管军政,军户则由朝廷派员管理,这些军户大都在朝廷的织造场做工,与普通民户有些不同,嗯,军户的称呼可以去了,就改为工户吧。”
方明德听我说到这里,脸上现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臣似乎有些明白。皇上是说——军户改为民户。好好好,皇上英明,军户本来就是军中的累赘,他们不当兵不打仗,却占着军饷。现在朝廷兴建织造场,他们有事可做,有饭可吃,就没必要再由各营管着,再占军饷了,将军们去了这个累赘,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治军,实在是上上之举。”
“对对。皇上说兵士不能一辈子从军,他们年纪一大,打仗是不行了,也成了累赘,不如将上了年纪的兵士也从营中裁撤下来,并把他们也安排在各织造场中,如此一来就不存在永远见不到家眷的事情。”史景隆也是恍然大悟,“皇上,臣有一策上奏。营中因为裁撤老军留出的空额可在百姓中征召强壮的弱冠男子充任,只令他们从军十年,三十岁时若未被提升就去除军籍,依然为民,这些人家里不是务农做工就是经商行贾,本来就有生业,朝廷以后就不必再增加军户,不,皇上,是工户。如此过上几年,军中兵士便都是二三十岁的精壮,军力必然大盛!”
史景隆的想法已经是义务兵役制的雏形了,谁说古人没有现代人聪明?只要给他们一点提示,他们想出的主意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
“很好,两位,看来朕今天不赏你们是不行了。”我给方明德和史景隆“打”了针“兴奋剂”,接着安排道,“史景隆,你兵部协同各营这样办,先将京内外禁军四十万人的名册全数清理,凡四十岁以上,没有任何官职的普通兵士全部裁撤下来,这样就可裁下十万人左右,朝廷统一将他们安排在本营附近的织造场中,方明德,十万人能不能安的下?”
方明德道:“十万人恐怕有些难。内外禁军二十个营的织造场最近增加近百个,而且原来的织造场规模也有所增加,需要五万人来填补空缺,原来臣等想从民间征召,既然裁了兵员,那就将五万兵员补进去吧。至于另外的五万人,臣想其中至少有一半当在六十岁以上,再让他们做工已是不可能,不过臣会想办法,绝不会让那五万人无饭可吃。”
“那就好。”我放心下来,“剩下三十万人都是些精壮兵卒了,从明年起裁撤的兵员年纪每年向下降两岁,五年后普通兵员年纪将都在三十岁以下,兵员总数将降到二十万人。朝廷必须保持三十万人的禁军,兵部每年可在民间征召一定数量的强壮弱冠男子补充。民间藏龙卧虎,可以从中提拔许多将校,大汉军力必会大盛。至于这些人以后到了年纪的裁撤安抚问题,你兵部与户部可以拟一个可行的法子再报与朕,如何?”
“臣遵旨。”方明德和史景隆脸上终于拨开乌云见了太阳。
史景隆他们的办事速度挺快,在虎贲,武骧、腾骧三营开拔离开京城之前就先把他们三个营的冗员裁撤工作做好了。至于其他营可以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方明德点头道:“臣似乎有些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是将兵士与军户分开,可这样做不是个长期的方法啊,难不成让兵士们永远见不到家眷。”
方明德的想法可以理解,这个时代的军人是终身兵役制和世袭兵役制,军人要当一辈子兵,生老病死都在军营里,这样一来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必须随军生活,时间长了,一代代军人父传子、子传孙的更新换代,也就形成了军户制度。这种方式固然保证了军事技术的传承,但也相应增加了军队的负担,同时使许多不合格的兵员因为其军户身份进入了军营,致使军队战斗力受损。
要想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就得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淘汰军中冗员,这样就得实行义务兵役制,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格局,不再让军人终身甚至祖祖辈辈呆在军营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取消军人终身制和世袭制的基础——军户制度,这个应该是可以办得到的,军户家属们已经在朝廷的安排下有了养家糊口的生业,再说朝廷各织造厂正在发展壮大,以后裁撤下来的兵士正好可以安排在各织造场中。这样正好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朕说了,兵士不应一辈子都在营里,他们老了,还如何打仗?”我问了一句,“所以这军制当改一改,要改军制,首先当使军户与各营的管理分开,各营只管军政,军户则由朝廷派员管理,这些军户大都在朝廷的织造场做工,与普通民户有些不同,嗯,军户的称呼可以去了,就改为工户吧。”
方明德听我说到这里,脸上现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臣似乎有些明白。皇上是说——军户改为民户。好好好,皇上英明,军户本来就是军中的累赘,他们不当兵不打仗,却占着军饷。现在朝廷兴建织造场,他们有事可做,有饭可吃,就没必要再由各营管着,再占军饷了,将军们去了这个累赘,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治军,实在是上上之举。”
“对对。皇上说兵士不能一辈子从军,他们年纪一大,打仗是不行了,也成了累赘,不如将上了年纪的兵士也从营中裁撤下来,并把他们也安排在各织造场中,如此一来就不存在永远见不到家眷的事情。”史景隆也是恍然大悟,“皇上,臣有一策上奏。营中因为裁撤老军留出的空额可在百姓中征召强壮的弱冠男子充任,只令他们从军十年,三十岁时若未被提升就去除军籍,依然为民,这些人家里不是务农做工就是经商行贾,本来就有生业,朝廷以后就不必再增加军户,不,皇上,是工户。如此过上几年,军中兵士便都是二三十岁的精壮,军力必然大盛!”
史景隆的想法已经是义务兵役制的雏形了,谁说古人没有现代人聪明?只要给他们一点提示,他们想出的主意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
“很好,两位,看来朕今天不赏你们是不行了。”我给方明德和史景隆“打”了针“兴奋剂”,接着安排道,“史景隆,你兵部协同各营这样办,先将京内外禁军四十万人的名册全数清理,凡四十岁以上,没有任何官职的普通兵士全部裁撤下来,这样就可裁下十万人左右,朝廷统一将他们安排在本营附近的织造场中,方明德,十万人能不能安的下?”
方明德道:“十万人恐怕有些难。内外禁军二十个营的织造场最近增加近百个,而且原来的织造场规模也有所增加,需要五万人来填补空缺,原来臣等想从民间征召,既然裁了兵员,那就将五万兵员补进去吧。至于另外的五万人,臣想其中至少有一半当在六十岁以上,再让他们做工已是不可能,不过臣会想办法,绝不会让那五万人无饭可吃。”
“那就好。”我放心下来,“剩下三十万人都是些精壮兵卒了,从明年起裁撤的兵员年纪每年向下降两岁,五年后普通兵员年纪将都在三十岁以下,兵员总数将降到二十万人。朝廷必须保持三十万人的禁军,兵部每年可在民间征召一定数量的强壮弱冠男子补充。民间藏龙卧虎,可以从中提拔许多将校,大汉军力必会大盛。至于这些人以后到了年纪的裁撤安抚问题,你兵部与户部可以拟一个可行的法子再报与朕,如何?”
“臣遵旨。”方明德和史景隆脸上终于拨开乌云见了太阳。
史景隆他们的办事速度挺快,在虎贲,武骧、腾骧三营开拔离开京城之前就先把他们三个营的冗员裁撤工作做好了。至于其他营可以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