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贼船 第二十三章 铁手除贪官(2/4)
,无言可对地说,“在下只是猜测,既然范大人公务繁忙,在下就先告辞了!”
“徐大人,把这些都带回去吧,我会秉公处理的。”
徐湛之再次领教了范晔的为人,转身离开宣城郡衙,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范晔只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们竟然贿赂到自己的头上来,官场如此**,岂能容得!只见他气得浑身发抖,抓起金条就往外扔。
三姑娘听到响动,便走来劝慰道:“夫君,你这是生的哪门子气呀?”
“我非治治这些贪官不可!”
三姑娘捡起一根金条道:“关住门打财神——发财发足了,连金条也往外扔啊!”
“我怎能同他们狼狈为jiān呢?”
“他们是皇亲国戚,你能奈他如何?”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你意如何?”
“等我拿到铁证,不处他刑,也要罢他的官。不然,宣城百姓就会永无宁rì!”
“勿气!勿气!”三姑娘道,“夫君还是到村野乡间走动走动,听听百姓们的呼声再做定夺吧。”
〖bt2〗二
〖ht〗金秋十月,范晔和师爷各骑快马,来到宁国县境内。
宁国地处宣城东南,东邻苏杭,西邻黄山,黄山山脉由西向东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重峦叠嶂,形成集湖光、山sè、溶洞于一体的怡人风光。
范晔边走边问师爷:“你可知这里为什么叫宁国吗?”
师爷道:“可能是地处山区,此处安宁吧。”
“此话差矣。”范晔道,“宁国建县始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正处于国泰民安之时,县名取意邦宁国泰,物阜民安,故称宁国。”
“大人不愧为史经文人大家,连这小小的宁国都如数家珍。”
“听说宁国山核桃粒大壳薄,仁肉饱满,怎么没见到一棵核桃树呢?”
“再往前走,进了那道冲,才能见到核桃林。”
范晔扬鞭催马,沿着山间小道往前驶去。
晌午时分,范晔和师爷来到核桃沟,这里满山遍野,在松柏修竹的点缀下,核桃树比比皆是,树上的核桃在山风的吹摇下,已经张开了口,不时地往下吐着果子。范晔来到核桃树下,弯下腰捡拾着黑紫光泽的果子,坐在树根上品尝起来。
核桃沟的百姓们闻听太守下乡体察民情,一传十,十传百,不约而同地前来向范晔诉起苦来。他们把范晔和师爷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句句血泪控诉,令范晔震惊不已。
正在此时,忽听“咣咣咣”一阵锣响,发出丧钟般的喊声:“各家各户听着,三长下乡收田赋啦!备好钱财,一次算清,不许拖欠!”
何谓三长?原来宋文帝在沿袭东汉地方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改为一里设里长,五里设亭长,十里设党长。三长同时下乡收赋,可见田赋难收的程度。
一伙人来到核桃沟阿六家,一脚将门踢开。阿六慌忙出来道:“诸位大爷,请屋里坐!”
亭长问道:“你是阿六吗?”
“是,大人!”
亭长道:“今年每人收赋税三十钱,地方附加五钱!每人共出三十五钱。你家老少五人合计应出口赋一百七十五钱。”
“是,大人。”
“还有呢!”
“还有什么?”
“还有算赋呀!”
“何谓算赋?”
亭长又道:“你家十五岁以上三口人,你们老两口为两算,你姑娘年过十五岁仍未出嫁,应为五算,你家应出算赋七算,每算二百钱,共需一千四百钱!口赋加算赋,你家应出一千五百七十五钱。”
“大人,宣城范太守早有布示,变口赋算赋为田赋,你怎么还按老算法去算呢?”阿六不服地问道。
亭长道:“这是宁国县令定的,你敢违抗吗?”
“那太守爷说的就不算了?”
“天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还是顶头上司说了算!”
“亭长老爷,你们高抬贵手吧!”阿六哀求道,“我家那荒山野地,草木不长,全年收的粮食和果子一粒不吃,也凑不了一千多钱。”“要多少是官家的事,缴多少是你家的事。”党长一扬手道,“快拿钱来,一钱也不能少!”
“你们讲理不讲理?”阿六老伴忍无可忍地站出来道,“皇上和范太守早有布示,取消人头税,变口赋为田赋,不再执行算赋,实施高祖定下来的二十税一法。”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徐大人,把这些都带回去吧,我会秉公处理的。”
徐湛之再次领教了范晔的为人,转身离开宣城郡衙,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范晔只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们竟然贿赂到自己的头上来,官场如此**,岂能容得!只见他气得浑身发抖,抓起金条就往外扔。
三姑娘听到响动,便走来劝慰道:“夫君,你这是生的哪门子气呀?”
“我非治治这些贪官不可!”
三姑娘捡起一根金条道:“关住门打财神——发财发足了,连金条也往外扔啊!”
“我怎能同他们狼狈为jiān呢?”
“他们是皇亲国戚,你能奈他如何?”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你意如何?”
“等我拿到铁证,不处他刑,也要罢他的官。不然,宣城百姓就会永无宁rì!”
“勿气!勿气!”三姑娘道,“夫君还是到村野乡间走动走动,听听百姓们的呼声再做定夺吧。”
〖bt2〗二
〖ht〗金秋十月,范晔和师爷各骑快马,来到宁国县境内。
宁国地处宣城东南,东邻苏杭,西邻黄山,黄山山脉由西向东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重峦叠嶂,形成集湖光、山sè、溶洞于一体的怡人风光。
范晔边走边问师爷:“你可知这里为什么叫宁国吗?”
师爷道:“可能是地处山区,此处安宁吧。”
“此话差矣。”范晔道,“宁国建县始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正处于国泰民安之时,县名取意邦宁国泰,物阜民安,故称宁国。”
“大人不愧为史经文人大家,连这小小的宁国都如数家珍。”
“听说宁国山核桃粒大壳薄,仁肉饱满,怎么没见到一棵核桃树呢?”
“再往前走,进了那道冲,才能见到核桃林。”
范晔扬鞭催马,沿着山间小道往前驶去。
晌午时分,范晔和师爷来到核桃沟,这里满山遍野,在松柏修竹的点缀下,核桃树比比皆是,树上的核桃在山风的吹摇下,已经张开了口,不时地往下吐着果子。范晔来到核桃树下,弯下腰捡拾着黑紫光泽的果子,坐在树根上品尝起来。
核桃沟的百姓们闻听太守下乡体察民情,一传十,十传百,不约而同地前来向范晔诉起苦来。他们把范晔和师爷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句句血泪控诉,令范晔震惊不已。
正在此时,忽听“咣咣咣”一阵锣响,发出丧钟般的喊声:“各家各户听着,三长下乡收田赋啦!备好钱财,一次算清,不许拖欠!”
何谓三长?原来宋文帝在沿袭东汉地方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改为一里设里长,五里设亭长,十里设党长。三长同时下乡收赋,可见田赋难收的程度。
一伙人来到核桃沟阿六家,一脚将门踢开。阿六慌忙出来道:“诸位大爷,请屋里坐!”
亭长问道:“你是阿六吗?”
“是,大人!”
亭长道:“今年每人收赋税三十钱,地方附加五钱!每人共出三十五钱。你家老少五人合计应出口赋一百七十五钱。”
“是,大人。”
“还有呢!”
“还有什么?”
“还有算赋呀!”
“何谓算赋?”
亭长又道:“你家十五岁以上三口人,你们老两口为两算,你姑娘年过十五岁仍未出嫁,应为五算,你家应出算赋七算,每算二百钱,共需一千四百钱!口赋加算赋,你家应出一千五百七十五钱。”
“大人,宣城范太守早有布示,变口赋算赋为田赋,你怎么还按老算法去算呢?”阿六不服地问道。
亭长道:“这是宁国县令定的,你敢违抗吗?”
“那太守爷说的就不算了?”
“天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还是顶头上司说了算!”
“亭长老爷,你们高抬贵手吧!”阿六哀求道,“我家那荒山野地,草木不长,全年收的粮食和果子一粒不吃,也凑不了一千多钱。”“要多少是官家的事,缴多少是你家的事。”党长一扬手道,“快拿钱来,一钱也不能少!”
“你们讲理不讲理?”阿六老伴忍无可忍地站出来道,“皇上和范太守早有布示,取消人头税,变口赋为田赋,不再执行算赋,实施高祖定下来的二十税一法。”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