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未央 第一百一十九章 桓谢盟(1/2)
不料桓温一大清早便信步踱了过来,吩咐府上使婢就在刘霄房中摆上朝食,招呼他边吃边叙
“世侄好不容易来了趟荆州,老夫既为东主,擅做主张多留了你几日,不知世侄心中是否在怨我多事呀”,桓温就着碗沿吸了一口糯米粥,只浅浅一口后便将手中碗勺放下,看向刘霄笑问道
刘霄才撕了块大饼在手,送到嘴里正咀嚼着,听桓温相问,不好不答,只得马马虎虎嚼了两嚼咽在肚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侄来此不过三两日,却大开眼界,荆州能有今日这般繁盛皆为叔父心血”
“哪里哪里”,桓温自谦道,“将士用命在前,保得一方百姓安宁,而一干文臣于后,换得一方百姓富足,非我一人之功呀”
“想我大晋,何时缺了武将文臣,大到一国,小到州郡,仍旧治乱不同,这是为何主政者贵在识人用人,贵在心胸气魄”
刘霄这话并非无的放矢,正合了前两日桓温邀他于襄阳城中赏游的初衷,这番话一说,正可谓顺水推舟
桓温闻言点头不语,再看向刘霄时眼神已有些不同,沉吟片刻,似有所指说道:“我大晋疲敝已久,秦汉以来数百年间,华夏九州从未有过今日之忧,今日之耻天命乎乎”
“戡乱还需非常之人”,刘霄好似明白了桓温的心意
“清谈误国”,桓温紧接着道,语气甚为沉痛
“总归有做事的人,比如……桓公”,刘霄不避桓温尖利目光,肃容说道
“听闻谢尚书力主晋燕两国交好,偏安一隅高乐乎另有所图进弱”
说到此处,已经完全没了几天来笑意融融的一面,两人之势如图穷匕见,脉脉温情不再,都欲直击对方心田,想要洞明一切
“偏安一隅,我深以为耻过去,如今,将来,引荆州军入下蔡也好,与燕国交好也罢,乃至举荐郗为羽林中郎将,只为襄助桓公一臂之力,难道桓公不这样认为”
桓温仍旧直视刘霄,不答反问:“交好燕国也是如此”
“所谓得陇望蜀,桓公已取洛阳,长安在侧而不取之,岂不可惜”
桓温听罢良久不语,随后眉头微蹙问道:“你如此作为,置谢家于何地又置你自身于何地”
“公不见郗此人乎”,刘霄未作丝毫停顿,对答如流道
“果非常之人也”,桓温长叹
随即,他的神色大缓,似乎刚才的一切都未曾发生过,恢复融融笑意,热情招呼起刘霄用食
“老夫总算没有看错于他”,桓温暗忖道
不过,这个年轻人比起郗而言,似乎眼界为广博,所作所为也合他的心意
江山,桓温垂涎已久,可一直到现在他自认并未逆天而动,一切皆有运数,因势成事方为上上之选
两度北伐收复洛阳,又攻灭蜀中氐人所建的汉国,这些功绩已经让桓温声誉隆隆,朝廷也迁其为太尉如果百尺竿头进一步,北伐收复长安,甚至将来有一日能尽复北方故土,到那个时候的人望和声誉,恐怕司马家也没脸再赖在皇位上
授命于天,受禅登位,天道人和,谁敢有一句非议
只是,北伐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掣肘万千,单凭他桓温一人之力,万难成事这一点,桓温心里头比谁都清楚,要不然,在第一次北伐时也不会望着近在咫尺的长安城率军而回
如今,好似在昏昏欲睡时有人送来了软枕,刘霄的到来无疑让桓温重燃起熊熊希望之火,联燕灭秦,何等的旷世奇功
“贤侄,望你不负于我”,朝食尽,桓温语重心长道
“只等郗募兵而回,我定然亲率中军随桓公出征”,刘霄正容道
“将来如果真有那么一日,贤侄想让老夫以何为谢”,桓温裸相问,不带半点遮掩
刘霄迟疑片刻,随后昂首一笑,“只盼天下如荆州不瞒桓公,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我看得多了,我叔父谢安,是有大智慧的人”
“此言何解”,桓温一时还没听明白
“携妓以游东山,哪管身后功与名做一富家翁足矣如果非要相谢,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便是桓公最好的谢礼”
桓温听完刘霄的话有些怅然若失,半晌才道:“谢家果然高洁,不愧玉兰门户,老夫钦慕之而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份尺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把握得住的,但愿桓谢两家将来能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