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其他综合 > 清和 > 第一百七十九章

清和 第一百七十九章(3/4)



    “卿认为可行?”

    “臣以为可行!”

    夏元吉咬牙认了,打算回府就写奏疏,把事情扛到自己肩上。就算御史给事中要弹劾,他一力承担!

    经过建文永乐两朝,夏元吉彻底看明白,如今的大明,需要杀伐果决的天子。这并非意味着对建文帝弃如敝履,相反,身为读书人,夏元吉对朱允炆存在一定好感。但为家国百姓,王朝社稷,永乐帝这般的天子,才能真正坐稳江山。

    夏元吉出声了,王忠和李文郁也很快明白了他的想法。两人互看一眼,同时咬牙,大不了去流放戍边!只要天子记下他们的忠心,早晚都会起复!

    至于被言官骂,随他去好了。

    身在六部,但凡是做到四品以上官位,没被言官喷过的,两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陛下,臣附夏尚书之议。”

    “臣也附议。”

    户部一二三把手达成统一战-线,为了粮食,携手并肩为皇帝顶缸。

    朱棣很感动,“三为爱卿都是国之栋梁。”

    被缇天子夸奖,夏元吉三人感动得痛哭流涕,被今上叫一声“爱卿”,代价当真是不小。

    翌日,夏元吉三人当着群臣的面,上疏奏请调征讨安南大军筹集之粮充户部,并言,以户部钱钞充饷。

    群臣大哗,瞬间炸开了锅。

    “臣反对!”

    刑科给事中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随后,更多朝臣对此提出异议,文武皆有。

    自永乐帝整顿朝纲,锦衣卫大批抓人,通政使司再不敢轻易对外泄露奏疏内容。成国公的奏疏,除了夏元吉三人和经手的通政使司官员,朝臣一概不知。

    武将担心大军粮饷,以为户部是要给征讨安南的大军下绊子。在外征讨的大军,粮饷自筹不说,还要抽调一部分,不是下绊子还能是什么?

    文臣则对夏元吉以铜钱换粮的提议颇具微词。此举和商人交易有何区别?简直是有辱斯文,滑天下之大稽!

    朝中争论之声四起,出了同夏元吉一起面圣的户部左右侍郎,绝大部分朝臣都认为这项奏请不应通过。

    永乐帝没出声,等到朝堂上之上的文武大多表态之后,才将朱能的奏疏抛出,再以户部存粮数目对比。

    “去岁顺天八府,应天十八府多处郡县遇灾,或大水,或地动天旱,田粒无收。朕已下旨,免遇灾州县今岁夏粮,敕前所负租税课臧罚等物均输钞。”

    话落,朱棣坐在龙椅上,俯瞰殿中群臣。

    百姓遇灾,粮税自然要减免。

    现在户部缺粮,边军也等着发饷,不从有粮的地方借调,谁来补充缺额?

    御史?给事中?还是大理寺卿?五军都督府?

    “朕每念军士深入安南之地,冒触瘴毒,道阻地疏,无不感怀。道远不能劳,无粮令其自筹饷,心忧甚,夜不能寐。今成国公兴宁伯筹粮甚巨,军饷无忧,且部分馈送至北,有国士之功。朕不能嘉恤,反夺其功,可乎?”

    群臣默然。

    是啊,大军在外征讨,朝廷不给支援就已经很说不过去了,还要伸手,算怎么回事?

    更有人注意到,天子不只提了兴宁伯,更将成国公列在其前,显然是在给武将提醒,反对之前掂量一下,自己够不够分量。

    左班文臣中,户部尚书和左右侍郎应该是得了皇帝授意,才甘愿冒着被群臣攻讦的风险出头。哪怕这次被参倒,被发配到天涯海角,只要永乐帝还在,早晚有起来的一天。

    户部没粮,许多州县等着赈灾,边军的粮饷也不能耽误,除了从兴宁伯手中调粮,真没其他办法。

    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先后出列,支持夏元吉奏请。

    武阳侯徐增寿,驸马都尉沐昕也出列表示赞同。

    朝堂上的风向顿时一转,很快由一面倒变成了赞同和反对双方争执不下,继而赞同一方渐渐占据上风。

    夏元吉三人擦了把汗,不提旁人,武阳侯支持此议,又有驸马都尉沐昕附议,事情就有了成功的可能。他们八成用不着到北边吹风,去南边做野人了。

    朝堂之上的争论十分激烈,却自始至终没人怀疑奏疏的真实性。

    由此可见,兴宁伯会捞钱的形象,已是相当深入人心。

    远在广西的孟清和并不知道,朝廷又因为他炸开了锅。

    此刻,他正看着柳州奉议卫前来的百户,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刘百户所言确实?真有贼-寇-作乱?”

    “卑下不敢胡言,不只浔州,柳州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