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其他综合 > 清和 > 第一百七十六章

清和 第一百七十六章(2/4)

诺,在沈瑄转身后,暗地里交换眼神,这是要喷火的节奏。

    只要被喷的不是自己,管他火势绵延几百里。如果能直接烧死黎季牦父子,更好!

    只不过,定国公和锦衣卫指挥使是有宿怨?

    没听说啊,反倒是两人在燕王未登基前便已共事。

    莫非是在当时结下的怨气?

    定国公的想法不是一般人能够猜透,杨指挥使的心思更是诡谲莫测。即便是想破了脑袋,也参不透这其中的弯弯绕。

    好在两人只是互看对方不顺眼……但是,这能算好事?

    “文弼同定国公相交已久,可知其中缘故?”

    听到李彬的询问,张辅摇头,“辅也不解。”

    见对方露出一副不信的表情,摇头变成了哭笑,“辅当真不知。若详知内情,怎会如此?”

    张辅的话不似做假,李彬只能相信所言确实。想想定国公和杨指挥使的性格,暗道,深究没好处,还是糊涂些好。

    继而想起天子旨意,话锋一转,“广西停罢运送粮饷,大军的军粮全部要自筹,这事……”

    “此非难事。”张辅道,“我军在贼之东都所获甚巨,足以应付大军三月所需。待攻下贼之西都,所获定也不少。安南小国,储粮却如此之丰,实难预料。”

    “听闻此处稻谷可以一年三熟,民多种稻,且有从邻封掠夺,不足为奇。”

    张辅点头,道:“果真如此,大军自筹粮饷不是难事。”

    张辅和李彬的一番言论,也是大军中多数人所想。就算大军筹集不到足够的粮食,身后还有成国公和兴宁伯,总不会让征讨安南的将士饿着肚子打仗。

    “唯一所忧者,唯攻城之时会有-犯-禁-之人。”

    张辅的担心不是没道理。

    人有从众之心,无人以身试法当然好。一旦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私藏应上缴之物,定会有仿效之人。

    大军之前所过,多为贫瘠城寨,除了粮食,几乎没多少有价值的东西。然安南虽是小国,宫殿和大臣的宅邸里,金银珍宝的数量定不会少。越接近黎贼所在,沿途的城寨会越为富裕。不加以约束,情况恐会难以控制。

    犯-禁-的官军多了,处理起来,麻烦就大了。

    当严刑峻法还是法不责众,将是摆在总兵官和其他将官面前的一道难题。

    听闻张辅等人的担忧,沈瑄没说话,只是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交给张辅等人传阅。

    信是孟清和写的,由为杨铎引路的衙役送达。

    此事只有成国公知晓,杨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根本不知道,只有他自己清楚。

    “天子已令兴宁伯筹集粮草,大军缴获会用到何处,也在信中写明。此事无需隐瞒,可传达三军。”沈瑄扫过众将的面孔,“李参军那里,本帅会亲自去说。”

    潜-台-词,除了定国公本人,谁也不许向李俊透露这件事。

    虽然有天子手谕,如此行事还是会被言官抓住尾巴,上奏朝廷,又是麻烦一桩。

    被言官一搅合,军汉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用拼命换来的东西,最后会落在谁手里都是未知数。

    进了皇帝内库,不会亏了出战的将官军卒。收入国库,也会有相应奖赏发下。若是遇到不开眼的伸手,沈瑄出面,照样能让他怎么吞进去,再怎么吐出来。

    但能省去这样的麻烦,不是更好?

    孟清和信中提议,取出三分之一缴获上交朝廷。

    天子内库和国库怎么分,不关他和沈瑄的事。余下的缴获,除按照惯例分给大军,其余都运往凭祥,通过商人换取粮食和粮种。足额抵充大军粮饷,多出来的直接发给官军做额外奖赏。

    “要换做铜钱布帛,到军中登录即可。”

    读完整封信,张辅等人纷纷点头,此策甚好!

    洪武帝规定,民间交易不许使用金银,违者以律惩处。这道皇令在明初贯彻得相当彻底。永乐帝恢复太--祖成法,一样不许民间使用金银。直到欧洲人开辟美洲新航路,大量白银涌入明朝,政策才逐渐变得宽松。

    永乐朝对金银流通的限制依旧严厉,便是有军汉私藏金银珍宝,最终也要想法兑换成粮食布帛和铜钱才能花用。

    征讨安南的将官想要将缴获的金银珍宝换成铜钱和日常所用之物,商人是唯一的选择。

    三十万大军,有卫所官军,也有土官和番邦的友军。

    严令缴获全部交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其在事后施以严惩,不如从最初就摆事实讲道理,用更大的利益作为交换。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