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其他综合 > 清和 > 第一百四十一章

清和 第一百四十一章(3/4)

r>    孟清和能安全脱身,一因弹劾他的罪名站不住脚,二来有沈瑄回护,三是陈瑛等惹恼了天子,引来雷霆之怒。

    李景隆倒霉就倒霉在,他府里的确藏匿了亡命之徒,又没有人帮他说话,家人还一个劲的扯后腿,连设立庄田,佃仆过多都被当罪名揭发出来。

    按理来说,以李景隆的爵位,加上继承李文忠的财产,他手里的庄田数目有超额,却绝不至于获罪。如魏国公徐辉祖,武阳侯徐增寿,手中的田地同样不少。

    田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手耕种,佃仆自然就多。

    只能说李景隆做人太失败,又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为了朝中文臣的出气筒。

    永乐帝无法,只能再下敕谕,将李景隆一顿好骂,又将他的庄田收归-国-有,摘掉太子太师的荣誉头衔,下令闭门思过,不许上朝。

    这一次,李景隆没再绝食,而是谢过皇恩,老实的回家。关起门,是在认真反省还是掀桌骂x,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打倒了李景隆,士气高昂的文臣又有了下一个目标,淇国公邱福。

    这一次,却踢到了铁板。

    邱福比不上朱能,却也是实打实的靖难一等功臣,想依照李景隆的先例将他参倒,根本不可能。

    谁先冒头,谁先死。不用邱福哭诉,永乐帝先灭了出头的椽子。

    之前,文臣弹劾李景隆,永乐帝还没多想,弹劾邱福的奏疏一上,朱棣立刻发现了不对。

    他发现,文臣们的目标根本不是李景隆,而是武将,靖难功臣!

    朱棣没能彻底压下朝臣的上疏,处置了李景隆。

    如果再处置了邱福,下一个会是谁?

    朱能,郑亨,张辅,还是沈瑄?

    隐隐的,朱棣察觉到,有一股力量在暗中推动整个事态的发展,如果没有警觉,任由有心之人继续在背后兴-风-作-浪,事情恐会一发不可收拾。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朱棣是以武起家,若是任由文臣打压武将,同武将离心,皇位都会不稳。

    治国需要文臣,平衡朝堂,也不能让武将独大。

    但是,以文令武,绝不是朱棣想看到的。

    前宋的教训,并不远!

    朝中文臣的串-联,针对靖难功臣发难的举动,让朱棣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早该死了的人。

    思及此,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来人,宣杨铎!”

    永乐二年八月乙未,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入宫觐见。

    翌日,锦衣卫北镇抚司倾巢出动。

    京城之内,陆续有不起眼的文吏被带到北镇抚司问话,六部,六科接连有官员接到锦衣卫驾帖,不久,便被请到诏狱一游。

    京城之外的人手,奉命严查各藩王的一举一动,稍有异动,立刻上报。

    在京的宁王世子和周王世子归藩日期无限期延后,两人不敢有丝毫抱怨,京中的气氛早已让他们意识到不对,这个时候,越低调越好。

    朝廷的邸报上,接连出现官员被夺职下狱的消息。

    远在大宁的孟清和,也从中嗅到了一丝风雨-欲-来的味道。

    莫非朝中又要出事了?

    孟清和无法确定,斟酌之后,给在京城的道衍写了一封长信。

    信送出后,孟清和压下疑问,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宁诸卫的城防布置之中。

    带回来的粮食和布帛等物,并未归入大宁库仓,只留少部分自用,其余都送往开原互市,用于同鞑靼,兀良哈和女真交易。

    孟清和想过将粮食留给边军,最后却打消了这个主意。

    身为大宁镇守,一方大员,这样做很不合适,会有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的嫌疑。

    将带来的货物送到开原交易,无疑是更好的办法。

    买卖所得利润部分交税,不亏本,也为朝廷做了贡献,锦衣卫可以交差,顺便刷刷永乐帝的好感度,一举数得。

    至于军粮,孟清和并不担忧。

    舟师已有军粮运到,大宁,顺天八府,宣府等地,只要不出意外,今年都将丰产。甘肃等地的屯粮已是去年的两倍,总兵官何福向朝廷进献嘉禾,把周王进献的禾苗都比了下去。

    孟清和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巩固边防,派出更多游哨,防备随时可能南下的鞑靼。

    瓦剌和鞑靼打了大半年,偶有斩获,却是输多赢少。

    双方都忙着打仗,没有更多的精力发展生产,入夏之后,畜群不如往年膘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