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三百五十九章 希望之城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三百五十九章 希望之城(2/3)

一家人。”

  技术报,社会报,生活报。

  虽然都是报纸,但是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内核。

  中年人合作的是生活报。

  生活报上的故事多,中年人投递的稿子,很快就获得通过,被发表了出来。

  像中年人这种的有不少。

  他们都在向生活报投稿各种故事。

  有需求就会有创新。

  编故事的能力,在这批人手中越发的熟练。

  故事很直白无逻辑。

  但时代受欢迎,老百姓们看得津津有味,那就是好的故事。

  “爹,学校也有很多先生向报社投稿,可都没有像爹一样,篇篇都能获得通过发表。”

  “学校有位先生,听说一连投了十八篇稿子,全部被拒绝了,气的先生大骂。”

  放学回家的儿子,好奇的问向父亲。

  父亲一脸得意。

  “你这先生写的稿子,要么不是技术类的,要么写的故事太过高深,要么不贴合报社需求。”

  “你看啊,报社最近开通了健康小知识,说明了什么呀?这其中就有报社的需求,只有了解报社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否则报社明明要求的是东,你偏偏写西,如果这般,别说十八篇,就是一百八十篇也通不过一篇。”

  儿子恍然大悟。

  “这话你可别传出去。”

  中年人仔细交代。

  但是聪明人太多了,不止中年人自己一个人聪明。

  发现了窍门的人有很多。

  越来越多的好故事,获得了报社的发表。

  比起技术报的枯燥,社会报的无趣,生活报反而办的越来越火,每期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厚,价格也开始涨了起来,但是销量却远超过了其他两报。

  最后生活报又分了一部出来,成立了一家趣味杂报,五花八门的故事都刊登在杂报上。

  又成立了一家报社。

  说明看报的人越来越多,而看报的人越来越多,又说明人们的口袋里有钱了。

  中秋节到了。

  在前几天。

  用竹条编制的灯笼,在城中卖疯了,摊贩们因为缺货,急的满头是汗。

  他们连忙去乡间,让那些有手艺的民匠抓紧编织。

  乡间的百姓们日夜不停的编织。

  这可是钱啊。

  没有人跟钱过不去。

  就连酒楼制作的精美月饼都售卖一空,大厨们忙不过来,何况民间食铺的月饼。

  人们都在花钱。

  因为他们口袋里有钱,在喜庆的节日中,他们想要过个热闹的节日,一家人阖家欢乐。

  朱高炽要求的为了中秋节的盛宴,各工厂组织放假,除非无法停工的工厂。

  北平城是大杂烩。

  几十年来的移民,这里有各地的人,加上这几年各地来做生意的商人,可以说什么举动都有。

  原来的卫所是苦哈哈,现在的卫所富裕。

  军户们进城。

  整个北平在中秋节未到的时候,已经热闹成了一锅粥,什么样的杂技,什么样的戏曲,什么样的说书……

  北京城应有尽有。

  有卖酒的摊子,二三十余种的类型,已经超过了宋朝开封的集市。

  终于。

  中秋节到了。

  瓦片叠塔上,竹竿上,露台上.

  系着的各色灯笼,有扎成果品的,有扎成鸟兽形状的,有扎成鱼虫形状的……

  “庆贺中秋。”

  还有写着文字的。

  在城隍庙那些最热闹的地段,以及北平贸易中心这些大集市,街道上悬挂了一条条的绳子。

  无数盏灯笼挂在半空中,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灯谜。

  老人,孩子,妇孺,中年人,年轻的男子,年轻的女子,和尚,道士,文人,军人,百姓,工人……

  人来人往,欢声笑语。

  那些熟部的草原人,朝鲜人,甚至几名来谈合作的日本人,他们目瞪口呆的看着北平的奢华。

  大唐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咚咚咚。”

  某处。

  剧院搭建的台子上,歌舞团进行表演,往台下望去,数不清,看不完的人头耸动。

  看到的几条街道上全都是人。

  视线的尽头也是人。

  “工农兵心最善,嘿,工业路上打先锋。”

  受朱高炽的影响,歌剧院一首一首的新歌制作了出来。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