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四十四章 “聪明人”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二百四十四章 “聪明人”(2/3)


  靠信息差赚钱的人,在后世也是不可计数。

  例如人们习以为常的信用卡,从大城市转移到小城市,许多小城市没有商业银行的网店。

  但是不少人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他们不了解办理的渠道,甚至以为是很难的事情。

  所以诞生了不少利用信息差来赚钱的行当。

  最离谱的时候,办一张浦发银行万用金,收取十几二十几个而点手续费的事情。

  是他们神通广大,能打通银行内部的审信部门吗?

  自然不是。

  他们不过是按照银行的流程,为那些不知道银行流程的人,递交上申请而已。

  这叫做利用信息差赚钱。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让信息传递的速度成倍增加,导致利用信息差赚钱的生存周期急速缩短。

  以往能维持一两年,或者两三年的渠道,缩短到了半年,甚至两三个月,逐渐让门槛低的渠道变得无利可图。

  听完小王爷的说法,蔡文好像觉得的确如此,可又觉得不太对,那岂不是说还真是粮票银行的问题?

  朱高炽看来,这件事和中介利用信息差办信用卡,从人们身上获利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两者虽然做的同样的事,但是有区别。

  “老百姓从这些人手中兑换粮票,而不从粮票银行兑换粮票,他们仍然还是获得了利益,用便宜的价格,从供销社获得了想要的商品。”

  “而粮票银行要反思,为何老百姓不从他们手中兑换粮票,因为他们做事的方法要改,不能在习惯等待。”

  朱高炽认为粮票银行很难改,至少短时间内如此。

  别看粮票银行背景强大,那些“聪明人”势单力孤,多的是手段对付他们。

  可“聪明人”是聪明人啊。

  粮票银行要对付的是一帮聪明人,哪怕粮票银行去学这些人,也不一定在业务水平上打得过这些人。

  以大明的信息传播速度,短时间内必然如此。

  没有行政打击。

  粮票贩子们各显神通。

  有的开始在中华重工门口驻点,明目张胆的收购工人们手中的粮票。

  更有人一步登天,直接挂靠了一家商行,以商行的名义在粮票银行兑换大额粮票。

  “当当当。”

  中华重工的钟楼,传出了悠远的钟声,采用宋朝发明的自鸣钟原理,机器的部件和齿轮,显得复杂而又神奇。

  在人流中的赵宏,明日又是单休的日子。

  “听说了吗,总部要改休息日。”赵宏的同伴,和他一样年轻,这些工二代,更加的活跃。

  “怎么个改法?”关乎自己的利益,赵宏好奇的问道。

  “主要是军籍工人,由一个月四天假改为八天假,多出来的四天,上午半天操练,下午半天放假。”

  “这么好。”赵宏露出羡慕,说道:“军籍工人每早要操练,上工时间比我们短,休息时间比我们长,工钱也高一等。”

  赵宏最后忍不住说道:“要不要我们也转成军籍?”

  同伴有些心动,可还有些犹豫,“恐怕你妈不会同意。”

  “收粮票咯。”

  经过一处棚子,有人在工人人流中,卖力的四处叫喊,没有丝毫怯场。

  赵宏的粮票自然不会给他,他很早就习惯了使用粮票,不过不是每个工人都能像他一样。

  对新事物,许多工人有些不敢尝试,所以宁愿把粮票和这些人换成钱币。

  不过这种人越来越少了,毕竟谁也不是傻子,见多了也就习惯。

  门口这类棚子越来越少,可见一斑。

  “明天休息,我们去看戏吧,听说出了场新戏,好多看过的人都说好。”

  “什么戏?”

  “《工人精神》。”

  “行。”

  赵宏答应的干脆,他年轻,又还没有成家,虽然每个月的工钱都会交给母亲,他自己仍然留了不少零花钱。

  而且他母亲也在大剧院工作呢。

  北平大剧院离中华重工厂区不远,走路要半个时辰,十来里路的样子。

  两人没有乘坐马车铁道,感觉不太划算,看完了戏再乘坐铁道马车回家。

  在工程队新修的道路上,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多了些乞丐向人们乞讨。

  “这些人真可怜,听说河南等地遭了水灾,流落到北平求生。”同伴的父亲是外柜的管事,见多识广。

  “听说官府有救灾啊,怎么还有这么多灾民。”

  赵宏好奇的说道。

  “救灾是救灾,不过这些人可不傻,想要过好日子,自然不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