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鱼 第二十九章 母亲之死(2/2)
也许是预感到了自己大限临头,赵雪芹从清晨开始,就头昏脑涨,一天都米水未进。
而香莲和元青似乎也感觉到了赵雪芹的情况不妙,便坐在她床前陪她聊着天,不敢离开半步。
“儿啊,我毕竟干了半辈子医生,自己的情况我自己清楚,我啊大概是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你还有什么想问娘的不?娘肯定会告诉你的。”赵雪芹对陈元青说。
“娘,别说这么不吉利的话,您肯定能好起来的,你要有信心。如果您实在想聊天,那您就给我讲讲俺爹的事吧。”陈元青红着眼哽咽着说道。
于是,赵雪芹开始给陈元青讲述她和元青父亲的故事,从他们相认一直说到元青父亲牺牲的事。
其实,陈安邦牺牲的时候,赵雪芹根本就不在场,她告诉陈元青的,完全是他想象中的场景:
你父亲牺牲那天,是个天气晴朗的春日,因为遇到了小鬼子的埋伏,你父亲带领部下奋勇杀敌,但最终还是……
听着自己母亲的讲述,香莲和元青的思绪仿佛飞到了陈安邦牺牲的那天,他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战场,他们看到了那一个个奋勇杀敌的英雄,看到了春日阳光下,那惨绝人寰的绝望景象,看到了远处升起的硝烟和战士挥舞的大刀上折射的寒光;他们听到了呐喊声,炮弹的爆炸声,枪声,吼声和战士们如雷鸣般的心跳声;他们闻到了尸体被烧焦的气味,闻到了火药香,闻到了脚下泥土的芬芳;炸弹爆炸的气浪掠过他们的皮肤,冲天的火光耀眼而灼热,八路军帽子上绣着的红星是那样闪亮……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战争时期,无数的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托举起了我们的未来,他们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能生活在和平之中,而选择了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风华正茂的年纪。
没有人真正渴望死亡,即使是那些主动寻死自杀的人也并不是因为渴望死亡而走到这一步的,而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活着,比死亡更可怕,阳光下的人群,比地狱中的恶鬼更可怕。但是,为国家而死,为人民而死,是那些英雄们的选择,他们是要主动寻死吗?当然不是!我相信,他们也是渴望活下去的,但是对他们来说,他们渴望的东西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他们渴望的,是把侵略者赶出祖国大地,他们渴望的,是让自己的后辈不必像自己一样体验战争带来的痛苦,而是拥有和平的生活,能够在和平的年代里,读书,学习,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这是他们的夙愿,是他们自己选择的道路,他们是伟大的,是不朽的,是永生的。因为,一个人死去的时刻,不是在他失去生命的一瞬间,而是在他被遗忘的时候,战士们将永远被人铭记,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讲,他们是永远活着的。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于人类的解放战争,奉献于为全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生命的长度虽然没有增加,但他的生命却变得无限宽广。
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对任何人来说,死亡都是可怕的,因此,那些为人类的解放而直面死亡的人们,是那样地伟大而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生命的意义,因为直面了死亡,而变得崇高,纯粹,美丽!
而现在,赵雪芹也要走了,她也要去另一个世界去和她死去的丈夫相见了。
“元青啊,你要好好对待香莲,她是个好姑娘,千万别总是让她干活。还有,我死后,不许给我办葬礼,把我埋在你爹的墓旁就行。”赵雪芹说完这句话,永远闭上了眼睛。
她死得是那样的祥和,平静。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说一个人越是没有活出生命的意义,越是虚度了年华,浪费了生命,他在死的时候就越会感觉到恐惧。就像之前的老张。而一个人越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活出了生命的意义,他在死的时候就越是平静。这个定律被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称为死亡与价值定理。
显然,赵雪芹这一生在她自己看来是圆满的,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所以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她才能如此祥和,平静。
看着自己的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陈元青和他的妻子郑香莲一时间悲痛欲绝,泪如雨下。
但陈元青还是按照她母亲的遗言,没有给她举办葬礼,而是直接将她埋葬在了陈元青父亲陈安邦的陵墓旁边。
陈元青搀扶起还在流泪的香莲,望向了窗外,此时,柔柔的细雪已经基本停止了,布满乌云的天空开始裂开一道道闪着太阳金光的裂隙,他们二人知道,生活还要继续……
端午看书大优惠!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22日到6月24日)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