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爷爷,我真不想当皇帝啊 第0005章 一个好消息,我被赶出春..(1/2)
半个时辰一晃而过。
随着沙漏里的细沙流空,负责计时的太监,伸手敲下了旁边的铜锣。
几个还在书写的人,这时只好悻悻停手,只留下了一脸的惋惜之色。
燕王朱棣也是其中之一。
就藩多年,虽然他更热衷于征战疆场,但对治下的民生,也从不敢懈怠。
这些年来,对于如何治理地方,他也是颇有几分心得。
只可惜半个时辰的时间太短了,而这次的考教,又来的太过突然。
好些个想法,根本来不及提炼落在纸面上。
这让他有些心塞。
毕竟在他看来,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考教。
自己的父皇雄才大略,每走一步必有深意。
而这一次,极有可能,和悬而未决的太子之位有所牵连。
治民,民治好了,不就是治国吗?
厚厚的一沓宣纸,被太监捧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老人家倒是没急着看,挥手示意太监退下,道:“时辰不早了,你们陪咱一起吃晚饭吧。”
皇家的晚饭,气氛一如既往的沉闷。
有些食不知味的结束之后,朱元璋就让众人散去,而后便去了御书斋。
伴着有些昏暗的烛光,朱元璋一篇接着一篇,仔细地读了儿孙们交上来的作业。
老二写的中规中矩,不过鉴于他一贯目无法纪的表现,朱元璋深知,这绝对不是他心中所想。
至于老三,这个逆子倒是胆大包天。
看来文华殿里自己那一脚算是白踹了。
行峻法,增刑具?
哼,前朝的元人做的比你更狠。
但五十年的国祚,足以说明这套法子用在百姓身上,是完全行不通。
倒是老四的文章,有几分意思。
几条想法有理有据,可见在燕京,也是用了心的。
只是文章写了半拉,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
一篇接一篇读着,待看到朱楩的文章的时候,朱元璋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
言辞空洞无物不说,一手字写得也是爬爬扭扭,看着就让人生厌。
“来人。”
一声呼喝,值守的太监立刻小跑着跪到了书案前。
“传旨周妃,即日起岷王闭门研学,三个月内不许踏离宫门半步。
若是三个月之后还是现在的德行,休怪朕收拾他!”
“奴婢领旨。”
太监应是,起身撩着衣襟匆匆跑了出去。
一篇接着一篇读过,倒是有喜有忧。
尤其是蜀王朱椿的文章,让他有点惊喜。
仁政,教化。
虽然操作起来见效慢,但这是根本之道,读了这么多年书的朱元璋,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些年来,他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这么做了。
另外就是皇孙朱允炆的文章,也和蜀王有些相似。
虽然文笔稚嫩,但他这般年纪,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至于朱允熥的文章,朱元璋拿起的第一眼,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书写还算工整,但笔法呆板,一瞧习字的时候,就没有用心。
而且行文也是糙得很,其中几句更是用词不当。
果然是个废材。
摇着头,看了一半的朱元璋正要随手丢掉,只是伸出去一半的手,又忍不住收了回来。
从头再仔细读了一遍,眼中倒是有了几分亮光。
同样是法治,不过不同于老三朱棡的严峻,而是突出了一个密字。
从大明律往开了延伸,制定若干部律法,设定各种严密的规矩。
让百姓行事时,有规矩可依。
由此,天下必定清明。
只有这么一点吗?
又通读一遍,朱元璋颇有几分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想法,倒是有几分见地。”
自语一句,这才有些恋恋不舍的将朱允熥文章收到了一边。
……
朱允熥没想到自己随便写的一点东西,竟然引起了朱元璋的兴趣。
那天之后,他的心思主要是放在了签到上。
这是一件很愁人的事儿。
因为一连几天,他签到的奖励都是意外之财。
先是又捡了一个钱袋,而后还拾取了金镯子一只,珍珠项链一串。
第四天的时候,他有意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准备想办法破一破意外之财。
然后,前来送膳食的小太监,在出门的时候,果断的掉了一角银子!
这日子没法过了,长此以往下去,朱允熥有点怀疑,有一天会不会捡到老朱家的传国玉玺。
也是幸亏有系统空间,可以存放这些东西。
不然,他终有一天会暴露的。
到时候,怕是给人说东西是自己捡的,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