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没事侃三国 七.三角格局(上)(2/3)
实际上邓氏一完阎氏就起来了,许多宦官也厉害了!原先邓氏掌权时最有红的宦官是蔡伦(就是发明造纸术那位)。邓氏一完蔡伦跟着也完了,李闰、江京、刘安、陈达四个宦官厉害起来。还有呢,原来东汉“大将军”一职是临时职位,只有打仗时才有,这次皇帝的舅舅耿宝也要跟阎家分一杯羹,他戴上大将军的名号就不摘了,自此“大将军”成了外戚首领的标志。后来阎显、耿宝起内讧,阎家又灭耿家。
直闹到汉安帝驾崩,死时才三十二岁,也只留下个十岁的儿子刘保。汉安帝在世时本来已经立刘保为太子,阎氏要争权,就伙同李闰、江京、刘安、陈达这几个宦官毒死了刘保的生母李氏,并诬陷刘保谋反,汉章帝就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要说汉安帝真是糊涂到家了,你儿子连十岁都不到,他懂得什么叫谋反吗?阎氏这样低劣的谎言竟然可以得逞,但阎皇后本身没有子嗣,待安帝死就接来一个二房的侄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北乡侯即位时多大岁数不知道,不过肯定很小,只知道这位小侯爷登基仅仅二百余天就病死了,汉朝史书不承认他是“合法”皇帝,所以他没有帝号和谥号。江京和阎显兄弟见傀儡没了,就撺掇阎皇后再立一位孩童天子,这样他们好继续专权。于是他们就隐瞒了北乡侯死去的消息,匿不发丧,暗中征调河间济北一带的诸家王子进京,以便从中挑选新的傀儡。可是就在这时候出问题了。
可谓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关键时刻杀出一个叫孙程的宦官。这个孙程原先跟蔡伦一样是邓太后长乐宫的人,虽然不及蔡伦炙手可热,但也始终跟在邓太后身边,所以邓氏获罪他就憋了一口气。另外还有一个小黄门王康,先前是太子府史,废太子刘保的人。这两个宦官得知阎氏的阴谋后,他们就联合了一群大大小小的宦官,在皇宫玉堂殿西面的大钟底下集会,计划诛杀阎氏一族,重新拥立刘保。最终他们手持利刃闯入北宫,当场将江京、刘安、陈达杀死,并劫持李闰为人质抢立了刘保,是谓汉顺帝。
汉顺帝即位伊始,将阎氏斩尽杀绝,然后大封宦官,因为当初参与这场政变的以孙程为首的宦官一共十九个,所以就有了“十九侯”。这场政变史称东汉的“夺宫政变”。
咱看看这十九侯:
孙程受封浮阳侯,食邑万户;王康为华容侯,王国为郦侯,食邑各九千户。其它的,黄龙为湘南侯,五千户;彭恺为西平昌侯,孟叔为中庐侯,李建为复阳侯,各四千二百户;王成为广宗侯,张贤为祝阿侯,史汎为临沮侯,马国为文平侯,王道为范县侯,李元为褒信侯,杨佗为山都侯,陈予为下隽侯,赵封为析县侯,李刚为枝江侯,各四千户;魏猛为夷陵侯,二千户;苗光为东阿侯,千户。
光封了侯还不算,汉顺帝还允许他们随意收养义子,死后可以由这些养子继承爵位。别人且不论,仅孙程一人就食邑万户,高了当初郑众五倍多!名副其实的万户侯呀!万户侯与平常的功臣比有多大差距呢?我举一个例子,李典都知道吧?曹操阵营中旁系功将排行第一,出身李氏豪强击退吕布有功,当离狐太守恢复兖州生产,官渡之战全族出动护卫粮草,协助铲除高干,南下七军统帅之一,逍遥津大败孙权,最值得一提的是迁族人增加许都人口,把豪强武装献给曹操变成嫡系武装——文武双全,功劳不小吧?封地三百户,加上曹丕追封一百户,一共才四百户。
还有什么可说的……小皇帝怎么这么糊涂?
但是这个汉顺帝不糊涂!
汉顺帝非但不糊涂,他要不是三十岁就死了,将来必定了不起。虽然封了“十九侯”却不给于他们实权,在以后频频借故夺封,到了最后这十九人完整保全封地的就仨:马国、陈予、苗光,仨最少的。而且他在位时期大力压制宦官势力,动不动就将中常侍处死,而且生活俭朴,比较勤政,在处理政务与臣僚关系方面也颇有可取之处。而且说句公道话,这十九个宦官除了有个别的稍有些居功自傲,其他并没有大的问题,相反像为首的孙程等人还保全过一些忠良,帮助顺帝做了许多正确决策。
偏偏好人不长命,汉顺帝三十岁就死了。那些有操守的宦官逐渐也都死了。而顺帝的儿子才两岁……东汉的彷佛一直在这样的怪圈里徘徊。
到这里,我们关于三角格局的介绍先告一段落。
因为至此三角格局基本稳定:皇帝出了几个小的但没有昏君,宦官封侯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