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没事侃三国 十二.细说谶纬(2/3)
细细考究刘秀的一生,他每遇大事必定要从谶纬之中寻找根据。当初刘秀早就有起义的能力,但是迟迟犹豫不绝,最后是因为一句“刘氏复兴”的谶文才下了决心;刘秀的称帝也是因为一道《赤伏符》,所谓“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其实这道符的解释牵强至极,唐代李贤(武则天的儿子)在注《后汉书》时解释这句话为:“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汉火德,故火为主也”。就是说,在刘邦之后228年的时候,天下会有大动乱,只有据有汉室后裔刘秀,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大家想想,四七是二十八,而实际的时间差距是二百二十八年,只对了一个零头,可见这东西牵强得很。
后来汉家天下统一,群臣劝刘秀效仿汉武帝去泰山封禅,他却下诏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自古帝王能这样坦诚的恐怕只有刘秀了!什么?没看懂?我来解释一下:“我当皇帝30年了,老百姓还是一肚子怨气,用孔子的话说‘我能骗得了谁?难道还欺骗得了上天吗?’孔子还说过泰山之神不如鲁国人林放懂礼,又因为什么无缘无故去污秽那七十二代封禅的先圣呢?当年齐桓公要去泰山封禅,却被管仲制止了。如果地方郡县大老远派遣官吏上寿,大肆称赞虚美,我就讲他处以髡刑(把头发剃秃),还要罚他去屯田。”天子能够这样实事求是,确实是不可多得的。
这里还要普及一下,所谓的“封禅”,实际上是“封”与“禅”两种祭祀形式的合并。按照《史记》里面的解释,“封”就是“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禅”则是“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封”就是向上天做报告,“禅”就是向大地做报告。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七十二个君主曾封禅过,所以刘秀说“七十二代之编录”。传说就是传说,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把封禅付诸实践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在公元前219年搞了一次,可是挺遗憾,秦始皇祭天结束下山的路上就叫大雨给淋了!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先后在元封元年(前110年)、元封五年(前106年)、太初三年(前112年)、天汉三年(前98年)、太始四年(前93年)、征和四年(前89年)六次封禅,每五年一次。另外,霍去病大破匈奴,在元狩四年(前119年)也曾“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看见了吧,封狼居胥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而且记住封禅不分家,霍去病还在姑衍祭过地呢!一言以蔽之,封禅是一种重要的祭祀之礼。在东汉最重要的礼仪典籍《白虎通义》(班固撰写,想研究汉代历史的朋友一定要看这本书)里面记载“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天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就是说只要改朝换代都应该去泰山祭天。但是我们的大英雄刘秀偏偏就说不去。不去就不去呗,可是后来他又出尔反尔了。为什么?因为图谶!
刘秀说完了大话,突然有一天他私下里研究谶纬,偶然发现一种谶书《河图会昌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意思可以附会为:赤帝刘邦九世孙德时候,际会天命于岱宗(也就是泰山);如果不及时完成封禅,对于继承汉统将不利;如果能及时完成的话,奸伪将不会萌生。
刘秀看完这句话就坐不住了,连着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匆匆忙忙叫人准备封禅仪式奔了泰山,把原先的大话扔到爪哇国去啦!而且在他封禅泰山之后,在洛阳城南“立灵台、辟雍、明堂,宣布图谶”,建立三个宗教性质的建筑,把图谶挂起来,公布天下!谶纬正式成为了一种统治手段。
客观来讲,刘秀够得上一位英明君主和民族英雄,他擅长战争而酷爱和平,行政严厉而爱民如子,就人格而言也善良和蔼平易近人。但是他对谶纬的深信却是一个无法掩盖的污点。可以说刘秀从一个平头百姓到一代开国帝王,虽然外人看来光彩十足,但是其内心里却充斥着种种不自信,他总是要寻求天意为自己建立自信,来弥补这种心理上的“失重”。谶纬就像是刘秀用来麻醉心灵的鸦片,毕竟皇帝也只是人而已!
他可就忘了,这谶纬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被你利用,也可以被别人利用呀!最好的例子,有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