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没事侃三国 一.平心静气看三国(2/3)
本来就够难的了,还有两个问题你无法避免。
两个客观的困难:
一.文献流传过程中造成的缪误。
一本书写下来要流传,怎么办?现在有电脑排版了,倒退二十年就是铅字排版,说白了也是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变种,而宋朝前是雕版印刷,至于咱看的这个《三国志》、《后汉书》连雕版都没有——手录!为什么?那时候用竹简,你想印可得印得上呀!得墨笔写,刀子刻。举个例子,《后汉书》说汉灵帝年间马日磾、蔡邕、卢植这些人在皇宫校订六经,为什么校书?以前手录的不准呀!那时候的四书五经就已经不准了,你琢磨琢磨现在你家里的《论语》、《诗经》能和原来的东西一样吗?
二.文献作者的错误
写历史不是光敢写就行的,得翻资料、作调查、搞研究,都弄完了再下笔。但是本朝人写本朝事的有多少?有些古代作者他看到的、听到的本身就是错的,他写书用的资料就是错的,那就更何况咱们这些读者了。
其实光这些错也就罢了,关键是他故意往错处写!
两个主观的困难:
一.封建时代的局限
其实现在多多少少还有一些这样的事儿,就是皇帝不允许你写,你就不能写。因为有些事情涉及帝王隐私、宫廷秘文,写了杀头!对于史家来说是成就重要还是脑袋重要?似乎还是脑袋重要一点儿,没了那玩意吃东西不好嚼。比方说,赵匡胤怎么死的?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当时就真没人知道吗?还是知道不敢说不敢写?单以三国为例,司马昭杀曹髦是事实吧,可是《三国志》不明说,还搬出太后来给被害者说了一大堆坏话。陈寿亏心呀!可是不亏心又能怎么样呢?晋朝篡魏,真写?书也完了命也没了……
二.史学家的个人好恶
写东西嘛,难免有一些个人观点,甚至是个人好恶。感兴趣的就多写写,不喜欢就少写写,欣赏的人就写好点,讨厌的人就写坏点,涉及到自己亲友就大写特写,关于又过节的人嘛就一笔带过啦!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史书。
还没完呢!这都是次要的,关键是看我们的这个三国历史,难上加难!现存的《三国志集解》多全呀,问题大了!
陈寿是处于晋朝修史,有太多的话不能明说,所以《三国志》很简短;裴松之做注要标新立异难就翻了一堆材料,真的假的都摆上去了;卢弼要创最详细注解,又旁征博引一番;此外,再加上罗贯中、毛宗纲弄了本小说也跟着搅和。你说乱不乱?
正因为乱,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平心静气的看这段历史。当然了,我这样写,你们这样看,我静你不静也行呀!
好了几句闲言算是开场,后面我们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咱们纠正一个概念——三国
三国,是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的这一段历史时期。就是从曹丕逼东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直到西晋吞并孙吴政权重新形成大一统局面。这种说法许多人不接受,因为这么讲就等于曹操、孙策、周瑜都不是三国的人物了吗?告诉你,他们真就不是三国人物,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东汉历史人物。公元220年以前东汉没有结束,看看《后汉书》,刘表、袁绍、董卓等人都有传记。一个主权国家没有灭亡,我们怎么能把它是归于下一个朝代呢?
有人不服气,于是就有人出来和稀泥,提出另一个概念——广义三国
所谓广义三国,是从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就是从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算起,因为那个时候东汉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了。其实我们还可以更慷慨一些,把公元184年到280年都可以算在内,因为自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走向崩溃。既然已经广义了,我们不妨多广一点儿,又何必在意汉灵帝一人的死活关系呢?
所以我把公元184年到280年通通归为“三国时期”。说实话,这段历史中最值得我们研究的还是在公元220年以前。三国真的确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