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都市 >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 第1730章 万人坑之上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第1730章 万人坑之上(3/4)



  摄影师到了一家无人机厂的生产车间,无人机在当时是新科技,人们普遍还不太了解,就想找一位工厂内的工人在旁边做一些示范动作。

  被选中的是个叫诺玛-珍-贝克的十八岁迷人姑娘,后来摄影师把她往无人机上装配螺旋桨的照片洗出来交给罗纳德-里根看的时候,里根立刻被吸引。

  这位马上联系工厂,邀请这位姑娘兼职当模特,拍摄了一组写真。

  姑娘火了,多家公司向她发出当全职模特的邀请。

  然后么...

  这位军工厂里当铆钉工人的姑娘很快把名字改成了玛丽莲-梦露,迷倒了几代人。

  梦露当过军工厂铆钉工人,不过也有人说她装螺旋桨的照片是“火了”之后为海报摆拍的,那时候她的真实工作是一家降落伞厂的质检员。

  但不管如何,她在44年那会,就是军工厂里的一名工人。

  梦露很幸运,要是那时候她是造船厂或者坦克工厂里的一名焊工,估计也不大会成为万人迷,至少每天灰头土脸的,一定光鲜不了。

  而在44年的美国,重工业生产中,一线工人里女性一点不稀罕。

  美国很多地方就已经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一切为了战争。

  至于苏联...

  死亡2700万,为了胜利,为了复仇,那是女人当牲口用,至于男人们,很多大概是当自己已经死了。

  而德国在43年、44年是在本土还基本保持着“八小时工作制”,但也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战争后期,不得不招募了一些女工和未成年的童工。

  就算这样,对于雅利安人,那还是“八小时、一周一天休息工作制”。

  十四五岁,也算童工吧。

  其实吧,战争开始没多久,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就在德国出现。

  因为几百万青年男性加入军队,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德国人很早就强迫集中营内的囚犯劳动,但这个计划做得不够彻底,还矛盾百出。

  比如像在奥斯维辛,总会有些所谓“有用的人”被暂时留下性命去干活,强迫他们为第三帝国干活。

  什么是“有用的人”?

  各类技术工人就是,工程师有时也算。

  那教师、律师、音乐家、文职职员、商人、作家?

  除非碰上个喜欢听音乐的变态集中营指挥官,不然包括音乐家在内的这些人,都可以直接送去毒气室!

  对于“有用”的产业工人,纳(河蟹)粹可就不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了,一般都是逼其劳作致死,反正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手送来。

  当然,集中营需要“有用的人”的时候总是少数,不然奥斯维辛就该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工厂,而不是最有名的死亡集中营。

  大部分被送到集中营的产业工人,命运还是短时间内就被杀。

  第三帝国对于劳动力的利用是个很矛盾结合体,一边国内的劳动力越来越紧缺,另一边死活没有实行彻底的战争总动员。

  而且在强迫集中营囚犯劳动的同时,另另一边却又在不断屠杀犹太人,从早期的大部分使用“隔离区慢慢饥饿致死法”,到中后期的大规模屠杀加死亡集中营“工厂化杀人处理”。

  很矛盾,把人隔离起来,不给足够的食物,让里边的犹太人慢慢饥饿、生病而死。

  那样还是要给予少量食物的,而且隔离区内的人大部分、大部分时候根本无法创造劳动成效,很多都是在和饥饿、疾病作斗争,说白了就是慢慢等死。

  就像《辛德勒的名单》里描述的那样,在克拉科夫,隔离区内除了少数幸运儿能去辛德勒的搪瓷厂干活之外,其他大部分人就是在慢慢等死。

  干活?

  最多被强制去扫个雪、搬个砖。

  这是第三帝国在战争中对于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那是不是所有犹太人、战俘、吉普赛人...都是被死亡集中营处理掉,或者在隔离区慢慢等死?

  不,还是有不少囚犯会被纳(河蟹)粹在主动强制筛选、组织起来,德国人的工厂里干活,身不由己地为第三帝国服务。

  而不是像辛德勒一开始那样德国资本家跑去向占领军贿赂、要廉价劳动力,然后资本家大发战争财。

  在系统组织时,不为纳(河蟹)粹服务?

  那就是死!

  甚至第三帝国的不少军工厂里都有集中营囚犯干活,那些人本就是有技能的熟练产业工人,所以暂时得以活命。

  最极端的例子,从如今保留下来的历史照片上知晓,当初德国生产V2导弹的巨大地下军工厂里,就有不少身穿囚犯服的技术装配工。

  导弹制造厂里都有囚犯,像开挖隧道、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