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楚汉那些事 > 第十六章 称王称霸

楚汉那些事 第十六章 称王称霸(2/3)

第一步偏师略地,共分为四路偏师,第一路葛婴为将军,他的两名老部下召平、邓宗为校尉,领兵数千南下九江郡;第二路武臣为将军,召骚为军师,张耳、陈馀为校尉,领兵数千攻略旧赵国土地;第三路魏国人周市为将军,领兵数千攻略旧魏国土地;第四路东海人秦嘉为将军,朱鸡石(葛婴老部下兼老乡)、董绁(铚县杀县尉那三兄弟之一)为校尉,领兵数千攻夺东海郡。

偏师略地的意义在于扩大革命影响力,从而收获更多领土、兵力、人才、粮草等。别小看目前每支偏师都仅有数千人,日后他们的发展就像变魔术那样超乎想象,当然他们的衰落也如是,大起又大落,一夜暴富又一夜破产,这就是乱世的魅力,太平盛世不敢想象的事情在乱世非但可以出现,还可以常态化。

第二步主力西征,主力只有一路人马,就是除去四路偏师以及部分留守大本营陈县的人马外,其余的一切力量,全部集中西击三川郡治荥阳。

选择进击荥阳的战略意义绝对非凡,荥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是通往关中腹地的第一道门户,只要攻下荥阳便可一马平川,直逼关中沃土。而且荥阳附近还有天下第一大粮仓——敖仓,秦朝把大量粮食都囤积在这里。拿下了荥阳,敖仓便成为囊中之物。有了敖仓,非但解决了起义军自身的粮草问题,更重要的是切断了秦军的主要粮草供应,缺粮之军何以反击?如此一来便断了秦朝大半条老命。

陈胜先把四路偏师全部派了出去,不经意间,那些反对立国称王的将领似乎全部都不在了。至于主力西征还得缓一缓,毕竟这个任务实在太艰巨了,得再积蓄积蓄力量。

在四路偏师出征不久后,陈县郡衙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好消息——陈郡剩余未占领的县城争先恐后地选择归顺起义军,另外有很多青壮年响应革命踊跃报名加入,这还不止,还有不少来自各方的英雄豪杰蜂拥而至。转眼间,起义军足足扩充到五万多兵力。

在所有新加入起义军的人中,有一位是真正的大人物,此人便是魏咎,他曾是魏国公子,受封为宁陵君。在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并无大量屠杀旧六国贵族,魏咎与大部分旧六国贵族一样被废黜为庶民。

如此大人物前来投靠,陈胜吴广蔡赐三人亲自隆重接待,好酒好肉好厢房好歌舞来招待,而且还都毕恭毕敬的。

后来陈胜想想,这不对劲,特别不对劲!魏咎虽然是魏国后人,但如今已是平民百姓了。可是众人一见到他都情不自禁地毕恭毕敬。要是起义军一昧想着恢复旧楚国,那么万一以后真遇到楚国后人呢?到时谁是客谁是主?将士们该听谁的?

陈胜似乎想通了这一点,华夏人自古以来的阶级思想太重了,可谓深入骨髓,心底深处对贵族们都有一股莫名的敬畏,对自己国家的贵族更甚!假如选择拥立楚国后人为王,那么陈胜最终也许只能沦为楚王的高级小弟,因为陈胜原本就是楚国的臣民。

拥立楚国后人为王之后,要是再帮助其他旧五国后人纷纷复国,那么陈胜甚至不能与这些大佬诸侯们平起平坐,因为楚王与赵王、燕王、齐王、魏王、韩王是对等的地位。

利用旧六国贵族们深入人心的强大号召力来对抗暴秦,或许成功率会高很多,但是对于陈胜个人来说,这很可能将毁掉他苦心经营的一切,毁掉他的鸿鹄之志,让他从最高位置走下来,不,是主动让出来。

大楚兴,陈胜王!这句话不断在陈胜脑海中翻来覆去。也许拥立楚国后人为王成功灭秦后,陈胜会受封为侯甚至为相。这绝对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是陈胜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然而权利顶峰的权杖有着神奇的魔力,陈胜握着这把权杖无法松开,他不知道一旦松开,自己以后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日后因功高震主被算计?还是结局会来得更快呢?现在他手底下的人很多都是以前的贵族、将领、官吏、贤士、财主,只是阴差阳错的纷纷成了他手下,假如不是他率先竖起反秦大旗掀开起义浪潮,手底下这些人的出身和地位比他高出何止一筹,简直几十筹!甚至不会正眼看他一下!若是拥立了楚国后人为王,恢复了旧楚国,那么手底下的这些人还指挥得动吗?还甘愿臣服吗?

陈胜带着疑虑与吴广密谈一番,所有疑虑当即冰消瓦解。吴广果然是他的最佳拍档,两人心意完全一致,狠下决心就此立国称王,建立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陈胜吴广接受了蔡赐的建议定国都为陈县,定国号为张楚,张楚的含义并非恢复旧楚国,而是建立新楚国,并张大新楚国!以张楚国为中心,不断扩张范围,解救苦难万民,直至推翻暴秦,天下归心!

陈胜自立为楚王,吴广受封为假王,即副王,蔡赐受封为上柱国,即国相。

周文受封为上将军,是王权之下的军事总指挥,职位上虽然比不过上柱国,但在战争时期实权比上柱国大不少。也许大家会奇怪,周文虽然名头很响,曾是楚国春申君的专用相士,但终归还是个相士,跨界担任上将军能行吗?其实当时谁都不知道他行不行,但剩下的人当中根本没有一人能堪称大将,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