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三三章 有辱斯文 践踏经典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三三章 有辱斯文 践踏经典(1/2)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话还真不是骗人的,最起码这个阶段的汴梁,就把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

  原本诗词是最拉粉丝的,可那需要天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好了。

  经典不一样,每一个士子,那怕是落魄文人,也一样学了经典。

  自己悟性不足,可能没本事举一反三,也衍生不出自己的见解,更没有独成一家之言的可能。

  可就是死记硬背,也能把所学的说个七七八八。

  这时候,樊楼的小娇娘都不吟唱诗词了,只有开口,就拽几句子曰,满嘴的经史子集。

  还是官方有号召力呀!

  谁曾想还有这情形,那怕是玩不了诗词,都可以得到娇娘的青睐。

  柳三变这时候过时了,苏子瞻也是靠经典释义博名声了……只是苏子瞻好像在丁忧,倒是省的失落了。

  最让士子们舒爽的是,随时都有可能被人请着去来一场辩经…~好不好无所谓,就是凑个热闹。

  如今的汴梁,那是遍地斯文,处处辩经,瓦台的戏文都带着诲人不倦的经义,更何况其他。

  现在的辩经已经不是一天一两场的问题了,是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者。

  仿佛在说:这就是一场闹剧!

  有没有人兴风作浪,赵曦不确定,但接近闹剧是赵曦确定的。

  政事堂居然没人吭声,难不成他们觉得这是文华昌盛吗?

  如果说刚开始,王中正汇报的,还有些上了台面,有些名望的士人辩经。到现在,那些不入流的草台班子,搭配着落魄文人,真的把这事搅和了,这是要彻底把最终的庭辩变成闹剧。

  或许有人觉得,他们玩他们的,官方做官方的,各不相干……

  错了,还真的不是不相干。

  对于文人,从那个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开始,好像对士林的风评,比官方看得更重。

  倘若某一个学派,或者某一个学子,在这次盛会中,在民间得到了相当大的名望,偏偏官方摒弃了那个学派,絀落那个学子,或许所有的罪责都得让官方来背着。

  这就是舆情,被舆情绑架的事,赵曦见识的比这个时代所有人加起来都要多。

  该制止了,就是政事堂无恶意,就是士林民间炒作是借势,就是这样有利于国朝文华昌盛,也该制止了。

  这时候制止,或许是恰当好处。

  把民间的官方化,把乡野的朝堂化,把繁乱的秩序化,把随意的规矩化……倒成了民间士林为这次庭辩造势。

  “把所有辩经的场所、人员、辩经士子的从学,以及参与者等等,都分类整理,就按我以前教给你的方法……”

  赵曦以前在护卫营讲过一些统计方法,以及如何能清楚的表述各种调查结果。目的是根据各种各样的战报来决策战略战术的,这时候用在这事上,倒也合适。

  皇城司不管是冰井务还是核心探知,都是经过护卫营训练的,有些常识性知识,他们也都掌握了。

  没几天,把所有的情报整理了,还像模像样的做出了趋势图,很清晰的说明了现在汴梁辩经的混乱局面。

  “诸位相公如何看如今汴梁之乱象?”

  把统计结论丢出来,赵曦一点没客气,直接定义为乱象了。

  没有责怪政事堂的意思,话里话外就是点一点,让他们自惭对事件的敏锐性。

  “官家,此乃国朝文华盛典,何谈乱象?汴梁处处辩经,正是彰显了我大宋尊文之根本,不可以乱象言之!”

  果然,在司马光的眼里,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

  全民学经典,这是何等的昌盛啊?

  “先看看这个调查结果吧。”

  跟一个小时候会砸缸,长大了只会爬缸的人较劲,是自己找不自在。

  “疥廯之疾,不理也罢!”

  又是疥廯之疾,这话听着就熟悉。当初王则乱事,就是疥廯之疾,西夏捉生军,北辽打草骨都是疥廯之疾,真不知道在韩稚圭眼里,什么才不是疥廯。

  他应该不知道,疥廯之疾是最难治愈的。

  “铜钱大的疥廯,那是疥廯之疾,若全身上下全部是疥廯,就不是疥廯之疾了,会被人看成妖人!”

  赵曦不算是嘲讽,就是想说明一下事态。

  “我不否认这是好事,最起码起初是好现象,说明国朝尊文,也能体现昌盛的文华。”

  “可任其这般发展呢?那还是文华吗?说说场所,瓦台戏说?先圣若知道自己的典籍被当作戏文唱词,他是该开心还是愤怒?”Www.XSZWω8.ΝΕt

  “说说辩经的人,起初辩经的还是学子,多少有些名头。再看看现今,五十岁的童生,以撰写乡野白文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