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狗那炊烟 仙人庙引(2/3)
聚拢过来,探头探脑地观望,振书也跑过来,用袖子擦擦碑座上的浮土,仔细端详了半天,也猜不透这是个什么东西,他吆喝手下有限的几个男劳力都过来,共同起出这块奇怪的石头,不一会儿,一个巨大沉重的碑座被起了出来,呈长方形,就像庙里神像坐下的莲花座一般,有纹饰,有云线,显得精致好看,只是在福生初次探到时,用力过了,有一只角被尖镐震掉了,其余完好无损。
振书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叫众人赶快在碑座出土的地方继续深挖细找,肯定还会有啥样的稀罕东西。
过了大半个时辰,终于在离此不远的深土里,又相继挖掘出了两截石碑,这两截碑原本是一整块的,不知何时断成了两截,核对起来,断裂的茬口儿上虽然磨损得厉害,但依然是块相对完整的碑石,
振富叫人从坡下的沟里弄些水来,清洗石碑,忙活了大半天,终于把碑身上的泥土洗净,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碑石呈圆首,额饰浅浮雕“二龙戏珠”纹,四周边栏浅浮雕回纹,碑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碑面上镌刻着一些模糊的字句,有些字尚可认读,有些字则完全被风化漫漶掉了,只剩了粗糙不平的石面。
振书趴在上面,认真地指认辨识,以确定石碑的内容和来历,看了半天,不是有些字句不认得,就是有些字句根本认不出来,不过,有一点是十分确定的,这块石碑肯定大有来历,只看这碑石风化的样子,不像是近些年才有的,振书费了好大的劲儿,大体读出了碑文落款处一趟“时大□□治九年岁次□□五月丙寅日立”等字样,碑的正文,只能跳三隔四地认读出一些“庙”、“无”、“人”、“之”等等连不成句子的字迹,想是振书识文认字的底子有限,断句功底又差,再加上字迹多又剥蚀模糊,一时之间,尚不能认读出一个大概内容。
尤是这样,振书也是如获至宝,他大胆地当众断言道,看看,看看哦,这儿原先还真就有座神庙的,咱算是办了一件有大功德的事哩,大功德呀。
他的话,引得众人一阵骚动,群情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兰香拔腿就往村子里一溜儿小跑而去,她边跑边说道,我得跟三弟媳妇道去,叫她也高兴高兴。
兰香的腿脚快,而她的嘴巴更快,一进了村子,她便大声小吆喝地四处宣扬北山脚下挖出了一件稀罕宝贝,又说不出是啥样的宝贝,不一会儿的工夫,留守在村里的人没有不知道的,特别是那些爱热闹的娃崽子们,刚刚从厂区里回到村子,又踅身跑了回去,他们在大门口上大声小吆喝地叫喊了一阵子,再连滚带爬地向北山脚下一溜烟儿地飞奔而去。
于是,这消息便如扎了翅膀的山雀,在刚刚散会的人群中飞来窜去。
参加会议的人们浩浩荡荡地涌到了北山脚下,立时,就把那两截石碑和那块碑座围了个水泄不通,有几个人还装模作样地试图认读碑文,辨识了半天,没有能读出顺溜句子的,他们便面红耳赤地围观着,一个劲儿地“啧啧”称奇。
木老爷子腿脚慢,被人群远远地撇在了后面,木总和木琴只得左右搀扶着,陪他慢慢走。
到了跟前,众人知道他俩是城里人,自然见识广,学问大,就自动让出了一条道,让木老爷子爷俩去辨识。
木老爷子仔细端详着这三块石头,又掏出了老花镜戴上,俯身闷头辨读着碑文,木总也凑上前来,帮衬着辨读,过了半晌儿,木老爷子才抬起头,摘下老花镜,使劲儿地揉着有些酸疼的眼睛,他对身边同样也在盯看碑文的杨贤德说道,好像是明朝时立的石碑,也可能是清朝的,从碑文磨损的程度看,立碑的时间很久远,应该是明朝的。
杨贤德疑惑地问道,你咋知晓的,
木老爷子回道,这碑文的落款有一个“治”字,前一个辩不清,应该是立碑时的朝代年号,明朝时有“弘治”,清朝时有“顺治”、“同治”,这得请专业人员来鉴定,还要通过碑文内容,综合确定碑石的来历和意图,粗看碑文的内容,应该是一座民间集资修建庙宇的功德碑,后面列出的这些人名,就是捐赠钱粮的善人信士了。
杨贤德一听,眼里立时放出了贼亮的光芒来,他说道,谢谢木老先生呀,又对木琴吩咐道,这碑石,谁也不准乱摸乱动,派几个放心的人手看管起来,我这就安排人去县里,请专家来鉴定,鉴定之前,这碑石要是出了一丁点儿的闪失,我可要拿你试问哦。
木琴也觉出这石碑有些来历,事关重大,她忙说道,放心吧!我会看管好的。
这时,振书凑上来,自告奋勇地要负责看管,杨贤德点头同意,说这石碑是你先挖掘出来的,功劳一件呢?就由你来看护,比别人都放心,他又挥手驱散了围观的人群,说该干啥都干啥去,赶紧回去落实会议精神,等鉴定结果出来了,我再通报给你们。
人群散去后,振书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振书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叫众人赶快在碑座出土的地方继续深挖细找,肯定还会有啥样的稀罕东西。
过了大半个时辰,终于在离此不远的深土里,又相继挖掘出了两截石碑,这两截碑原本是一整块的,不知何时断成了两截,核对起来,断裂的茬口儿上虽然磨损得厉害,但依然是块相对完整的碑石,
振富叫人从坡下的沟里弄些水来,清洗石碑,忙活了大半天,终于把碑身上的泥土洗净,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碑石呈圆首,额饰浅浮雕“二龙戏珠”纹,四周边栏浅浮雕回纹,碑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碑面上镌刻着一些模糊的字句,有些字尚可认读,有些字则完全被风化漫漶掉了,只剩了粗糙不平的石面。
振书趴在上面,认真地指认辨识,以确定石碑的内容和来历,看了半天,不是有些字句不认得,就是有些字句根本认不出来,不过,有一点是十分确定的,这块石碑肯定大有来历,只看这碑石风化的样子,不像是近些年才有的,振书费了好大的劲儿,大体读出了碑文落款处一趟“时大□□治九年岁次□□五月丙寅日立”等字样,碑的正文,只能跳三隔四地认读出一些“庙”、“无”、“人”、“之”等等连不成句子的字迹,想是振书识文认字的底子有限,断句功底又差,再加上字迹多又剥蚀模糊,一时之间,尚不能认读出一个大概内容。
尤是这样,振书也是如获至宝,他大胆地当众断言道,看看,看看哦,这儿原先还真就有座神庙的,咱算是办了一件有大功德的事哩,大功德呀。
他的话,引得众人一阵骚动,群情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兰香拔腿就往村子里一溜儿小跑而去,她边跑边说道,我得跟三弟媳妇道去,叫她也高兴高兴。
兰香的腿脚快,而她的嘴巴更快,一进了村子,她便大声小吆喝地四处宣扬北山脚下挖出了一件稀罕宝贝,又说不出是啥样的宝贝,不一会儿的工夫,留守在村里的人没有不知道的,特别是那些爱热闹的娃崽子们,刚刚从厂区里回到村子,又踅身跑了回去,他们在大门口上大声小吆喝地叫喊了一阵子,再连滚带爬地向北山脚下一溜烟儿地飞奔而去。
于是,这消息便如扎了翅膀的山雀,在刚刚散会的人群中飞来窜去。
参加会议的人们浩浩荡荡地涌到了北山脚下,立时,就把那两截石碑和那块碑座围了个水泄不通,有几个人还装模作样地试图认读碑文,辨识了半天,没有能读出顺溜句子的,他们便面红耳赤地围观着,一个劲儿地“啧啧”称奇。
木老爷子腿脚慢,被人群远远地撇在了后面,木总和木琴只得左右搀扶着,陪他慢慢走。
到了跟前,众人知道他俩是城里人,自然见识广,学问大,就自动让出了一条道,让木老爷子爷俩去辨识。
木老爷子仔细端详着这三块石头,又掏出了老花镜戴上,俯身闷头辨读着碑文,木总也凑上前来,帮衬着辨读,过了半晌儿,木老爷子才抬起头,摘下老花镜,使劲儿地揉着有些酸疼的眼睛,他对身边同样也在盯看碑文的杨贤德说道,好像是明朝时立的石碑,也可能是清朝的,从碑文磨损的程度看,立碑的时间很久远,应该是明朝的。
杨贤德疑惑地问道,你咋知晓的,
木老爷子回道,这碑文的落款有一个“治”字,前一个辩不清,应该是立碑时的朝代年号,明朝时有“弘治”,清朝时有“顺治”、“同治”,这得请专业人员来鉴定,还要通过碑文内容,综合确定碑石的来历和意图,粗看碑文的内容,应该是一座民间集资修建庙宇的功德碑,后面列出的这些人名,就是捐赠钱粮的善人信士了。
杨贤德一听,眼里立时放出了贼亮的光芒来,他说道,谢谢木老先生呀,又对木琴吩咐道,这碑石,谁也不准乱摸乱动,派几个放心的人手看管起来,我这就安排人去县里,请专家来鉴定,鉴定之前,这碑石要是出了一丁点儿的闪失,我可要拿你试问哦。
木琴也觉出这石碑有些来历,事关重大,她忙说道,放心吧!我会看管好的。
这时,振书凑上来,自告奋勇地要负责看管,杨贤德点头同意,说这石碑是你先挖掘出来的,功劳一件呢?就由你来看护,比别人都放心,他又挥手驱散了围观的人群,说该干啥都干啥去,赶紧回去落实会议精神,等鉴定结果出来了,我再通报给你们。
人群散去后,振书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