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回到改开前 史上最大的股市泡沫——记80年代早期的科威特投机狂潮!(3/4)
文件。此后短短几个月,海湾医疗获得了800%的涨幅,原本以为会赔本的那群投资人都赚得盆满钵满。
科威特塔,科威特的标志性建筑,1977年建成,见证了这场泡沫的全部历史。
像这样的骗局股票哪怕是“壳”,但至少还是原创,而souk al-manakh市场的奇葩当然远不止于此。这一市场上交易的股票当中,不少正是为投资这一市场的股票而建立的投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有点像绕口令?这还没完,因为还有以这些投资其他公司的股票的投资公司的股票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公司的股票,简单点的绕口令说就是“基金的基金的基金”——很多招股说明书上就是明明白白这么写的。不消说,这只能让整个市场上的股票越来越彼此交迭,让泡泡越吹越大。必须承认的是,会说绕口令的,脑子都比较好使,这些投资公司或曰基金,干的几乎都是快进快出,让小散埋单的买卖……
“骑士团”要一统江湖
不过,多数投资者依然懵懂,或者说懵懂都不够,应该说科威特全社会都陷入了精神错乱。发病最严重的时刻,八位投机者组成了一个“骑士团”,当然,他们不是要去打圣战,而是要一统souk al-manakh江湖。这一番壮美的事业当然离不开杠杆,他们总计开出了总计550亿美元的远期支票。手笔最大的“骑士”是贾西姆-穆塔瓦{Jassim al-mutawa},一个才20出头的小伙子,是国家护照办公室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自己一个人就开出了140亿美元的支票。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前面也说过,懂得这番道理的人已经很多,远不止“骑士团”的几位,“最后,以这些本质上其实毫无价值可言的股票为基础,人们总计开出了估计2.9万张支票,面额大约930亿美元”。
领导也是人,面对这股狂热,掌权的萨巴赫王族成员和议员们也都按捺不住,动了与民同乐的念头。在科威特,市场监管是商务部的活儿,但商务部长贾西姆-马祖克{Jassim al-marzouk}却无所作为,坐视荒唐的一幕在自己鼻子底下发生了,而且据传,他自己也在炒股——如果传闻属实,一切当然就不难理解了。
1982年年初,souk al-manakh市场的成交量已超过35亿股,总市值也从50亿美元膨胀到了1000亿美元。尽管科威特的人口在全世界排在130多位,但他们股市的盘子却仅次于美国和Rb,高居世界第三。1982年底,“普通股票的股价都是每小时翻一番,只要是买股票,不管多高的价格都没人觉得贵”。
除了打得焦头烂额的两伊等少数国家之外,整个中东都倾倒在了souk al-manakh的石榴袍下,不过,西方媒体倒是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样的畸形繁荣是不可能持久的。对此,满怀民族自豪感的科威特股民不屑一顾:这次不一样;我们的政府不会看着崩盘不管的;你们西方人不了解我们的国情;你们没见识过真正的石油经济和石油财富……blablabla。
永别了新纪元
幸福的牛市都是相似的,不幸的泡沫却各有各的不幸,不过,有一点,所有的泡沫概莫能外--投资者都坚信自己是进入了“新纪元”。科威特版的“新纪元”,最主要的基础就是两点,首先,海湾地区的石油繁荣会千秋万代,其次,政府在需要时肯定会舍身相救。
是真的吗?
还记得那个骑士团的大手笔,开出140亿美元支票的穆塔瓦吗?一切的终结就是从他的支票开始的。1982年8月,一位并不叫做蓓蓓的女性投机者要求贾西姆-穆塔瓦在到期前兑现一张远期支票,结果发现他根本没有任何偿还能力。转眼间,souk al-manakh纸牌屋灰飞烟灭,成百上千的投机者陷入违约绝境。
万千科威特股民可怜巴巴的双眼齐刷刷看向了他们的领路人:您该起床救市了。结果政府云淡风轻地从嘴角挤出了三个字:救你妹!
毕竟,这个交易所与科威特政府几年前救援的正规股市不同,这完全是一个绕开本国监管,交易一大堆空壳,纯粹为了投机,与实体经济毫无关联的所在。不过,可能更重要的是,泡泡吹到这么大,这盘子连科威特政府也接不住了,何况科威特政府最近手头也紧巴--由于供过于求,原油价格疲软,科威特1982年的原油收入只有1980年的四分之一。
踩在souk al-manakh身上令其永世不得翻身的最后一只脚是来自新财政部长阿卜杜拉提夫-哈马德{abdelatif al-hamad},他表示自己“在股市已涨到如此神经错乱的地步时无意予以支持”。希望的星火彻底熄灭,souk al-manakh的暴跌是如此突然和戏剧性,甚至用“崩盘”来形容似乎都欠妥当,因为“根本就没有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科威特塔,科威特的标志性建筑,1977年建成,见证了这场泡沫的全部历史。
像这样的骗局股票哪怕是“壳”,但至少还是原创,而souk al-manakh市场的奇葩当然远不止于此。这一市场上交易的股票当中,不少正是为投资这一市场的股票而建立的投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有点像绕口令?这还没完,因为还有以这些投资其他公司的股票的投资公司的股票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公司的股票,简单点的绕口令说就是“基金的基金的基金”——很多招股说明书上就是明明白白这么写的。不消说,这只能让整个市场上的股票越来越彼此交迭,让泡泡越吹越大。必须承认的是,会说绕口令的,脑子都比较好使,这些投资公司或曰基金,干的几乎都是快进快出,让小散埋单的买卖……
“骑士团”要一统江湖
不过,多数投资者依然懵懂,或者说懵懂都不够,应该说科威特全社会都陷入了精神错乱。发病最严重的时刻,八位投机者组成了一个“骑士团”,当然,他们不是要去打圣战,而是要一统souk al-manakh江湖。这一番壮美的事业当然离不开杠杆,他们总计开出了总计550亿美元的远期支票。手笔最大的“骑士”是贾西姆-穆塔瓦{Jassim al-mutawa},一个才20出头的小伙子,是国家护照办公室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自己一个人就开出了140亿美元的支票。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前面也说过,懂得这番道理的人已经很多,远不止“骑士团”的几位,“最后,以这些本质上其实毫无价值可言的股票为基础,人们总计开出了估计2.9万张支票,面额大约930亿美元”。
领导也是人,面对这股狂热,掌权的萨巴赫王族成员和议员们也都按捺不住,动了与民同乐的念头。在科威特,市场监管是商务部的活儿,但商务部长贾西姆-马祖克{Jassim al-marzouk}却无所作为,坐视荒唐的一幕在自己鼻子底下发生了,而且据传,他自己也在炒股——如果传闻属实,一切当然就不难理解了。
1982年年初,souk al-manakh市场的成交量已超过35亿股,总市值也从50亿美元膨胀到了1000亿美元。尽管科威特的人口在全世界排在130多位,但他们股市的盘子却仅次于美国和Rb,高居世界第三。1982年底,“普通股票的股价都是每小时翻一番,只要是买股票,不管多高的价格都没人觉得贵”。
除了打得焦头烂额的两伊等少数国家之外,整个中东都倾倒在了souk al-manakh的石榴袍下,不过,西方媒体倒是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样的畸形繁荣是不可能持久的。对此,满怀民族自豪感的科威特股民不屑一顾:这次不一样;我们的政府不会看着崩盘不管的;你们西方人不了解我们的国情;你们没见识过真正的石油经济和石油财富……blablabla。
永别了新纪元
幸福的牛市都是相似的,不幸的泡沫却各有各的不幸,不过,有一点,所有的泡沫概莫能外--投资者都坚信自己是进入了“新纪元”。科威特版的“新纪元”,最主要的基础就是两点,首先,海湾地区的石油繁荣会千秋万代,其次,政府在需要时肯定会舍身相救。
是真的吗?
还记得那个骑士团的大手笔,开出140亿美元支票的穆塔瓦吗?一切的终结就是从他的支票开始的。1982年8月,一位并不叫做蓓蓓的女性投机者要求贾西姆-穆塔瓦在到期前兑现一张远期支票,结果发现他根本没有任何偿还能力。转眼间,souk al-manakh纸牌屋灰飞烟灭,成百上千的投机者陷入违约绝境。
万千科威特股民可怜巴巴的双眼齐刷刷看向了他们的领路人:您该起床救市了。结果政府云淡风轻地从嘴角挤出了三个字:救你妹!
毕竟,这个交易所与科威特政府几年前救援的正规股市不同,这完全是一个绕开本国监管,交易一大堆空壳,纯粹为了投机,与实体经济毫无关联的所在。不过,可能更重要的是,泡泡吹到这么大,这盘子连科威特政府也接不住了,何况科威特政府最近手头也紧巴--由于供过于求,原油价格疲软,科威特1982年的原油收入只有1980年的四分之一。
踩在souk al-manakh身上令其永世不得翻身的最后一只脚是来自新财政部长阿卜杜拉提夫-哈马德{abdelatif al-hamad},他表示自己“在股市已涨到如此神经错乱的地步时无意予以支持”。希望的星火彻底熄灭,souk al-manakh的暴跌是如此突然和戏剧性,甚至用“崩盘”来形容似乎都欠妥当,因为“根本就没有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