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三国 重观“玄武门之变”(2/4)
“秦王左右一听说要去洛阳,都欢呼雀跃,他们这一去,恐怕不会在臣服于长安了。”李渊也很迷惑,便再也没提这事。
随后建成又与后宫妃姘们连结,一起投诉世民的过错。而当时突厥来犯,元吉又要集结部队出征,而背地准备和建成一起谋反。
于是世民被逼自卫,临时应变,策划刺杀。
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李世民在宫廷斗争中最终获得了胜利,并顺利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但玄武门这一事件,绝没有这么简单。
李世民,一代人杰,有着卓越的才识与赫赫的功绩。他十八岁助父起兵,先后平定了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强大的敌对势力,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而在即位后,又锐意改革、轻徭薄赋、重视发展文化,使得国力强盛,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只是在晚年做了几件糊涂事。这都是大家所明了的。
但是,和秦王集团对垒的太子、齐王集团又如何呢?太子李建成本人又是否是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平庸之辈呢?
在李渊起兵之初,建成以左领军大都督的头衔指挥部队,在夺取长安的过程中,功绩不小。义宁二年,以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的官职,将兵十万进攻洛阳。武德二年,讨伐司竹群盗祝山海,平之。四年,有稽胡数万叛乱为边害,建成以计杀其壮男六千有余,敌首领逃走。六年,他和元吉一起进攻刘黑闼,以王珪、魏徵之策擒之。当然,建成作为世子、太子,所以要以此身份驻守朝廷,这是全局的需要,也是皇帝李渊的安排,并非建成懦弱或懒惰。世民在前线征伐,建成在后面巩固根据地,并支援前线,也有萧何之功。所以说建成无功而为太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而关于建成的人品,书上又有多处描述。《资治通鉴》引《新唐书》言其“性颇敦厚”,《通鉴纪事本末》道其“性宽厚”、“得众心”,结纳了不少贤能人士,例如魏征、王珪便都甘心为他效命,魏征还一直劝建成杀掉世民。而前面提到的在他死后还带兵前去攻击世民的薛万彻等人,世民虽然饶恕了他们,可他们也没有再做官。在征伐刘黑闼过程中,建成也在河北地区结交了几个实力派人物(这便是世民上台后,河北地区总是不好管理的原因)。这都说明建成还是能召贤的。
至于头脑,建成作为太子,很明白自己所受到的威胁。他先团结元吉,又与坐镇幽州的庐陵王李瑗联手。在高祖身边的重臣,也大多为太子说话。建成又与后宫交好,还团结那些皇亲国戚,宫内宫外大多是太子系。说明他足够睿智。
而且他一直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由于古时典训“立子以长不以功”,所以即使是那些正直的大臣也没几个会对太子这个人选说三道四的。
由此看来,建成不仅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还有君临天下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才处心积虑的积聚力量,寻找机会,最终除掉这个正统皇位继承人,而做上了皇位。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史料,都是在《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国史》中的,都是由李世民的亲信们所记载的,而对于建成一派,看不到只言片语评论玄武门之事的,这样,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此处是否客观公正。
怀疑自然是要拿出反驳的证据的。
李渊欲立世民为太子一事。新旧《唐书》皆言“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立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这种说法是很动听,可惜查看分析便知并非事实。关于起事,先是刘文静与太宗一番话,后又是刘文静推荐裴寂给高祖,由其劝高祖谋反的。何况当时“建成携家属寄于河东”,当然不可能对最初的策划有什么帮助了。起事后,李渊又秘密召唤建成来到太原,在看到建成后,“大喜”,随后就攻下长安,然后就立世子,怎么可能这个时候就很多人请立世民为世子呢?袁绍与刘表的故事,现在人尚且以之为笑谈,当时的人都不知道吗?而且若有大臣上表请立世民,史书却为何丝毫无记载?如此不合规则。即使是后来建成数次做了错事,李渊也才不过想把世民派去洛阳,实行分治,又如何会总想着立世民为太子呢?所以说这个说法便有很大漏洞。
再说城南射猎的劣马一事。这里便要仔细说说李世民爱马的癖好了。世民生长在边地,自幼便勤练骑射,从晋阳起兵开始,数年征战,强弓骏马都伴随着他。李世民在数十次战斗中,无不身先士卒,深入敌阵,奋勇厮杀。但是由于武艺高强、又机智敏捷,更因为有超凡的运气,他从来没被敌人的刀箭所伤。这也说明了他的坐骑是特别灵活的。懂得骑术的人都知道,骑术不仅要有好马,更要骑手本人与坐骑精密的合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随后建成又与后宫妃姘们连结,一起投诉世民的过错。而当时突厥来犯,元吉又要集结部队出征,而背地准备和建成一起谋反。
于是世民被逼自卫,临时应变,策划刺杀。
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李世民在宫廷斗争中最终获得了胜利,并顺利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但玄武门这一事件,绝没有这么简单。
李世民,一代人杰,有着卓越的才识与赫赫的功绩。他十八岁助父起兵,先后平定了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强大的敌对势力,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而在即位后,又锐意改革、轻徭薄赋、重视发展文化,使得国力强盛,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只是在晚年做了几件糊涂事。这都是大家所明了的。
但是,和秦王集团对垒的太子、齐王集团又如何呢?太子李建成本人又是否是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平庸之辈呢?
在李渊起兵之初,建成以左领军大都督的头衔指挥部队,在夺取长安的过程中,功绩不小。义宁二年,以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的官职,将兵十万进攻洛阳。武德二年,讨伐司竹群盗祝山海,平之。四年,有稽胡数万叛乱为边害,建成以计杀其壮男六千有余,敌首领逃走。六年,他和元吉一起进攻刘黑闼,以王珪、魏徵之策擒之。当然,建成作为世子、太子,所以要以此身份驻守朝廷,这是全局的需要,也是皇帝李渊的安排,并非建成懦弱或懒惰。世民在前线征伐,建成在后面巩固根据地,并支援前线,也有萧何之功。所以说建成无功而为太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而关于建成的人品,书上又有多处描述。《资治通鉴》引《新唐书》言其“性颇敦厚”,《通鉴纪事本末》道其“性宽厚”、“得众心”,结纳了不少贤能人士,例如魏征、王珪便都甘心为他效命,魏征还一直劝建成杀掉世民。而前面提到的在他死后还带兵前去攻击世民的薛万彻等人,世民虽然饶恕了他们,可他们也没有再做官。在征伐刘黑闼过程中,建成也在河北地区结交了几个实力派人物(这便是世民上台后,河北地区总是不好管理的原因)。这都说明建成还是能召贤的。
至于头脑,建成作为太子,很明白自己所受到的威胁。他先团结元吉,又与坐镇幽州的庐陵王李瑗联手。在高祖身边的重臣,也大多为太子说话。建成又与后宫交好,还团结那些皇亲国戚,宫内宫外大多是太子系。说明他足够睿智。
而且他一直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由于古时典训“立子以长不以功”,所以即使是那些正直的大臣也没几个会对太子这个人选说三道四的。
由此看来,建成不仅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还有君临天下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才处心积虑的积聚力量,寻找机会,最终除掉这个正统皇位继承人,而做上了皇位。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史料,都是在《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国史》中的,都是由李世民的亲信们所记载的,而对于建成一派,看不到只言片语评论玄武门之事的,这样,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此处是否客观公正。
怀疑自然是要拿出反驳的证据的。
李渊欲立世民为太子一事。新旧《唐书》皆言“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立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这种说法是很动听,可惜查看分析便知并非事实。关于起事,先是刘文静与太宗一番话,后又是刘文静推荐裴寂给高祖,由其劝高祖谋反的。何况当时“建成携家属寄于河东”,当然不可能对最初的策划有什么帮助了。起事后,李渊又秘密召唤建成来到太原,在看到建成后,“大喜”,随后就攻下长安,然后就立世子,怎么可能这个时候就很多人请立世民为世子呢?袁绍与刘表的故事,现在人尚且以之为笑谈,当时的人都不知道吗?而且若有大臣上表请立世民,史书却为何丝毫无记载?如此不合规则。即使是后来建成数次做了错事,李渊也才不过想把世民派去洛阳,实行分治,又如何会总想着立世民为太子呢?所以说这个说法便有很大漏洞。
再说城南射猎的劣马一事。这里便要仔细说说李世民爱马的癖好了。世民生长在边地,自幼便勤练骑射,从晋阳起兵开始,数年征战,强弓骏马都伴随着他。李世民在数十次战斗中,无不身先士卒,深入敌阵,奋勇厮杀。但是由于武艺高强、又机智敏捷,更因为有超凡的运气,他从来没被敌人的刀箭所伤。这也说明了他的坐骑是特别灵活的。懂得骑术的人都知道,骑术不仅要有好马,更要骑手本人与坐骑精密的合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