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 第六百三十三章 抗战 淞沪抗战 目标 日军航母(二)(2/3)
上。
机群和航母事先约定好的汇合地点,在上海西南方向一百多公里的海面上,日军中岛式战斗机的速度较快,飞在前面,十三式舰载攻击机群在稍后一些集群飞行,几架受伤的日军飞机则冒着黑烟,歪歪斜斜地跟在机群的最后方。
一来到大海上空,日军的飞行员们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此次在上海,中国空军的飞机还从来就没有飞出过大陆,日军很清楚,这是对方缺乏海上飞行经验,他们如果要追上来,恐怕就很难回去了。
而且。航母之所以停在距上海一百多公里的海域,也是仔细计算好了的。即便中国人的飞机想要飞到海上攻击航母,经过空战的中国空军的飞机的油料也不会够了,这片海域基本也超出了它们的作战半径。
不过。让日军飞行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它们的一举一动,完全没有逃过第四路军空军总队的追踪,此刻在一万四千米的高空,正有一双眼睛在紧紧地盯着他们。
在日军机群后方几公里远的高空,一架蓝灰色涂装的单翼三发大型飞机,正紧紧地跟在它们的后面。
再后面十五公里处的五千米高空,还有一架容克运输机跟在后面。
高空这架飞机的翼展很长。足有30多米,它是第四路军航空研究院在购进的容克52的基础上研制的代号鹰眼的高空侦察机。
为了能在高空飞行,鹰眼除了骨架采用金属制造,其它各部分都尽可能使用木材制作。
鹰眼采用了一种少见的木质结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
‘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最早是由一个小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使用的。lwf飞机公司,在1919年的lwfv飞机上采用。生产量很小的lwfv飞机仅有捷克空军装备。1922年美国诺斯若普公司在s1双翼机上也采用过这种结构。
这种“,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的具体方法是,先用混凝土制造一个21英尺长的模具,然后将云杉木薄片涂上干酪胶后交替放置。然后盖上模具的盖子。此时,再向中间的橡胶气囊中充入压缩空气,待干酪胶固化后即形成一片木结构,将左右两片木结构对合。1922年8月。这种结构获得美国专利。由于生产成本低廉,s1飞机被称为‘穷人的双翼机‘。
鹰眼在此结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将木质胶合结构中间的木料改为轻质木材,也就是河南大量生长的桐。这使木质结构重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强度还有所增强。除了机翼中间有两根金属翼梁外,整个机翼由上、下两片整体模压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对合而成。机身则是由左右两半木质胶合结构对合成为筒形承力结构。
这些减重措施很有效,鹰眼最大升限达到了惊人的15000米。现在世界上能飞到万米高空的飞机已经很少见,能飞到12000米以上的飞机则绝无仅有。这个高度,足以保证没有任何武装的鹰眼的安全。
机舱里,除了在机头前并肩而坐的飞行员和观察员,在机舱中部,还有一个报务员和一个备用观察员,已及一台大功率发报机和一台功率很大的语音通话装置。
发报机可以保证鹰眼侦查得到的信息及时传回基地。而语音通话装置,则可以跟周边配有语音通话装置的第四路军的飞机保持及时沟通联络。
现在,第四路军空军的语音通话装置传送距离还很小,仅能达到20公里。为了保证大范围的空中机群的有效联络,宋哲武建议电子研究所所长李明华,在语音通话装置没有得到改善前,建立空中移动通讯中继站。
宋哲武的建议,得到李明华大力称赞,立刻着手实施,就以德国容克公司最新研制容克52运输机作为中继站的平台。现在,第四路军空军总队通过这些移动中继站,基本能保证空军总队机群在执行任务时的语音传输。
鹰眼上,在机头前部,安装有一架第四路军研究院光学研究所研制的大口径高倍数观测镜,在万米高空,它可以清晰观测到地面车辆大小物体的活动,视线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观察到地面人员的活动。
今天这架鹰眼上的观察员不是别人,而是临时客串的高志航。
因为东北军空军参谋长陈海华的到来,高志航在北蒙中苏大战前,已经辞去了空军总队参谋长的职务,专心担任战斗机联队联队长。
但是,这次前来上海参战的飞机,既有战斗机,又有强击机和轰炸机,如果让高志航这个战斗机联队长统一指挥这几个机种,有些不便。所以,这次来上海参战前,宋哲武任命高志航兼任空军总队副参谋长。
高志航指挥的这次行动,目的是打击日军第三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高志航甚至拒绝了轰炸日军在浏河口登陆的运兵船和护航舰队。
高志航认为,能否解决掉日军的三艘航母,是决定上海“一.二八抗战”能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机群和航母事先约定好的汇合地点,在上海西南方向一百多公里的海面上,日军中岛式战斗机的速度较快,飞在前面,十三式舰载攻击机群在稍后一些集群飞行,几架受伤的日军飞机则冒着黑烟,歪歪斜斜地跟在机群的最后方。
一来到大海上空,日军的飞行员们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此次在上海,中国空军的飞机还从来就没有飞出过大陆,日军很清楚,这是对方缺乏海上飞行经验,他们如果要追上来,恐怕就很难回去了。
而且。航母之所以停在距上海一百多公里的海域,也是仔细计算好了的。即便中国人的飞机想要飞到海上攻击航母,经过空战的中国空军的飞机的油料也不会够了,这片海域基本也超出了它们的作战半径。
不过。让日军飞行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它们的一举一动,完全没有逃过第四路军空军总队的追踪,此刻在一万四千米的高空,正有一双眼睛在紧紧地盯着他们。
在日军机群后方几公里远的高空,一架蓝灰色涂装的单翼三发大型飞机,正紧紧地跟在它们的后面。
再后面十五公里处的五千米高空,还有一架容克运输机跟在后面。
高空这架飞机的翼展很长。足有30多米,它是第四路军航空研究院在购进的容克52的基础上研制的代号鹰眼的高空侦察机。
为了能在高空飞行,鹰眼除了骨架采用金属制造,其它各部分都尽可能使用木材制作。
鹰眼采用了一种少见的木质结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
‘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最早是由一个小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使用的。lwf飞机公司,在1919年的lwfv飞机上采用。生产量很小的lwfv飞机仅有捷克空军装备。1922年美国诺斯若普公司在s1双翼机上也采用过这种结构。
这种“,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的具体方法是,先用混凝土制造一个21英尺长的模具,然后将云杉木薄片涂上干酪胶后交替放置。然后盖上模具的盖子。此时,再向中间的橡胶气囊中充入压缩空气,待干酪胶固化后即形成一片木结构,将左右两片木结构对合。1922年8月。这种结构获得美国专利。由于生产成本低廉,s1飞机被称为‘穷人的双翼机‘。
鹰眼在此结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将木质胶合结构中间的木料改为轻质木材,也就是河南大量生长的桐。这使木质结构重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强度还有所增强。除了机翼中间有两根金属翼梁外,整个机翼由上、下两片整体模压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对合而成。机身则是由左右两半木质胶合结构对合成为筒形承力结构。
这些减重措施很有效,鹰眼最大升限达到了惊人的15000米。现在世界上能飞到万米高空的飞机已经很少见,能飞到12000米以上的飞机则绝无仅有。这个高度,足以保证没有任何武装的鹰眼的安全。
机舱里,除了在机头前并肩而坐的飞行员和观察员,在机舱中部,还有一个报务员和一个备用观察员,已及一台大功率发报机和一台功率很大的语音通话装置。
发报机可以保证鹰眼侦查得到的信息及时传回基地。而语音通话装置,则可以跟周边配有语音通话装置的第四路军的飞机保持及时沟通联络。
现在,第四路军空军的语音通话装置传送距离还很小,仅能达到20公里。为了保证大范围的空中机群的有效联络,宋哲武建议电子研究所所长李明华,在语音通话装置没有得到改善前,建立空中移动通讯中继站。
宋哲武的建议,得到李明华大力称赞,立刻着手实施,就以德国容克公司最新研制容克52运输机作为中继站的平台。现在,第四路军空军总队通过这些移动中继站,基本能保证空军总队机群在执行任务时的语音传输。
鹰眼上,在机头前部,安装有一架第四路军研究院光学研究所研制的大口径高倍数观测镜,在万米高空,它可以清晰观测到地面车辆大小物体的活动,视线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观察到地面人员的活动。
今天这架鹰眼上的观察员不是别人,而是临时客串的高志航。
因为东北军空军参谋长陈海华的到来,高志航在北蒙中苏大战前,已经辞去了空军总队参谋长的职务,专心担任战斗机联队联队长。
但是,这次前来上海参战的飞机,既有战斗机,又有强击机和轰炸机,如果让高志航这个战斗机联队长统一指挥这几个机种,有些不便。所以,这次来上海参战前,宋哲武任命高志航兼任空军总队副参谋长。
高志航指挥的这次行动,目的是打击日军第三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高志航甚至拒绝了轰炸日军在浏河口登陆的运兵船和护航舰队。
高志航认为,能否解决掉日军的三艘航母,是决定上海“一.二八抗战”能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