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宋 第一百六十三章 借力预推历史磨(2/3)
界不开,更是沉醉于王冲所揭开的历史之漾中,当王冲宣布下课时,都还不舍起身。
没多久,大帐之后的小帐里,播州杨维吉、遵义军杨文辰,南宁州龙延昊等人又聚在王冲面前。原本这三人对王冲还只是面上尽礼而已,此时却有了一丝自心底发出的尊敬。不止为王冲教授兵事,还为王冲对待藩夷事上所显露的姿态所动。
“此时相聚的十九家,与罗国相比,离朝廷更近,离汉人更近。”
王冲的开篇语看似废话,意思却很直接。这不止是说藩属关系。更是说血缘关系。罗国是乌蛮,大理是白蛮,自古世居当地,不像这十九家藩夷,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楚越两国1,更有白纸黑字的共同祖先。
“而你们更是汉家英雄之后”
再一句话,让三人心头一紧。
王冲的话没错,南宁州龙氏以五代楚国怀远大将军龙德寿为先祖,播州杨氏奉唐时车骑将军杨端为先祖。
王冲巡查罗国东面的黔地时。也是以这两家为重。龙氏不提,而播州杨氏,王冲初至播州拜会杨光荣时,听闻上代家主叫杨文广,吓了一跳。下意识地道:“杨仲容何时在此立家了?”
杨仲容就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与演义不同,真实历史里的杨文广,在宋时并不怎么出名,只是寻常的高级将领。先是在陕西抵御党项人,再跟随狄青征讨过侬智高,后在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官至侍卫步军都虞候。熙宁七年,也即四十三年前就故去了。
杨家人还不知这个杨文广,更不知杨业,听王冲一说。也犯了嘀咕。他们先祖杨端也是太原人,杨业也是太原人,都有一个杨文广,挺有默契。两家杨是不是有关联?
这个话题也只是用来活络气氛,不管是杨氏还是王冲。都没怎么上心。
王冲自料不到,在真实历史里,明时话本杨家将演义兴起,播州杨氏为彰自己汉裔名望,竟找大学士宋濂写了杨氏家传,将自己这一家杨跟杨家将拉在了一起。
宋濂在传中说杨贵迁,也即杨光荣的父亲,是杨延昭长子杨充广的儿子。杨充广随父在广西办差时,与播州杨氏叙谱,发现两家皆是太原杨氏一房。再因杨贵迁之父,播州杨氏家主杨昭无子,杨充广便将其子杨贵迁过嗣,“至是,守播州者皆杨业子孙也”。
宋濂之说当然不靠谱,先不说杨延昭长子不叫杨充广,若真是两家叙谱,播州杨氏就绝不会再起杨文广这个名字,这可犯了宗族大忌。
明时播州杨氏攀附杨业,背景是大明深入云贵,推动改土归流之势,不仅杨氏,蛮州宋氏到那时已成水东宋氏,也将先祖宋景阳列为河北真定人。
附汉籍既是形势使然,也难怪王冲强调两家的汉人背景时三人变色,这是不是意味着王冲要逼他们献土内附?
王冲似乎没注意到他们的神色变化,自顾自地道:“本官聚这十九家,是将大家与罗国区分开,让大家能与朝廷共进退。而你们在这十九家中更近朝廷,也要多多亲近,相互照应。”
三人松了一口气,原来王冲是将他们两家拔出来特别照顾,这也算是分化之策吧。
王冲再勉励了一番,三人热情回应,送走三人后,王冲回帐,田忠嗣正等着他。
田忠嗣像是说笑般地道:“守正莫非以为,拉拉八辈子也靠不上的亲戚,就能如意使唤他们?”
王冲扯扯嘴角:“使唤说不上,不过是指着他们心思稍微齐齐,别给边事司扯后腿而已。”
他再换了笑颜:“即便真是汉人,也不如你们田氏与朝廷齐心,更不如你们心慕王化。你身边那个夏大均,该是个汉家士子吧?”
王冲说的是田忠嗣的亲卫,讲课时,唯有此人目光清朗,显然是对王冲所讲的几本书早有了解。
田忠嗣点头,很直率地道:“他本有心去夔州入学,父亲花了大力气才收下,跟着我来滋州,也是想看看守正之策对我们思州田氏到底有何大利。至于心慕王化说穿了,也是为思州数万父老的生计。”
王冲哈哈一笑:“说得好,把大家聚起来,不就是让大家与朝廷共谋大利么?”
再送走田忠嗣,王冲暗叹,田忠嗣跟他交情好,才会直言无忌,他们这些藩夷,不管是入贡,还是内附,都只是求利。
西南诸藩夷,别看尽皆内附,都顶着朝廷给的封官帽子,却绝不容朝廷插手,夺其根基。田佑恭对朝廷最为恭顺,要他出兵打仗,二话不说,可朝廷真要改思州为内州,设流官收赋税,王冲相信田佑恭会施展浑身解数抗拒,甚至可能造反。田佑恭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其他藩夷。
基于现实,王冲绝无在西南推“改土归流”之心。只是有后世民族大一统的心理影响,对诸藩夷踞地自主这种状况有些不爽而已。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跨越历史,一步到位。
他所召集的藩夷,在之后几百年的风云变幻里,命运也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没多久,大帐之后的小帐里,播州杨维吉、遵义军杨文辰,南宁州龙延昊等人又聚在王冲面前。原本这三人对王冲还只是面上尽礼而已,此时却有了一丝自心底发出的尊敬。不止为王冲教授兵事,还为王冲对待藩夷事上所显露的姿态所动。
“此时相聚的十九家,与罗国相比,离朝廷更近,离汉人更近。”
王冲的开篇语看似废话,意思却很直接。这不止是说藩属关系。更是说血缘关系。罗国是乌蛮,大理是白蛮,自古世居当地,不像这十九家藩夷,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楚越两国1,更有白纸黑字的共同祖先。
“而你们更是汉家英雄之后”
再一句话,让三人心头一紧。
王冲的话没错,南宁州龙氏以五代楚国怀远大将军龙德寿为先祖,播州杨氏奉唐时车骑将军杨端为先祖。
王冲巡查罗国东面的黔地时。也是以这两家为重。龙氏不提,而播州杨氏,王冲初至播州拜会杨光荣时,听闻上代家主叫杨文广,吓了一跳。下意识地道:“杨仲容何时在此立家了?”
杨仲容就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与演义不同,真实历史里的杨文广,在宋时并不怎么出名,只是寻常的高级将领。先是在陕西抵御党项人,再跟随狄青征讨过侬智高,后在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官至侍卫步军都虞候。熙宁七年,也即四十三年前就故去了。
杨家人还不知这个杨文广,更不知杨业,听王冲一说。也犯了嘀咕。他们先祖杨端也是太原人,杨业也是太原人,都有一个杨文广,挺有默契。两家杨是不是有关联?
这个话题也只是用来活络气氛,不管是杨氏还是王冲。都没怎么上心。
王冲自料不到,在真实历史里,明时话本杨家将演义兴起,播州杨氏为彰自己汉裔名望,竟找大学士宋濂写了杨氏家传,将自己这一家杨跟杨家将拉在了一起。
宋濂在传中说杨贵迁,也即杨光荣的父亲,是杨延昭长子杨充广的儿子。杨充广随父在广西办差时,与播州杨氏叙谱,发现两家皆是太原杨氏一房。再因杨贵迁之父,播州杨氏家主杨昭无子,杨充广便将其子杨贵迁过嗣,“至是,守播州者皆杨业子孙也”。
宋濂之说当然不靠谱,先不说杨延昭长子不叫杨充广,若真是两家叙谱,播州杨氏就绝不会再起杨文广这个名字,这可犯了宗族大忌。
明时播州杨氏攀附杨业,背景是大明深入云贵,推动改土归流之势,不仅杨氏,蛮州宋氏到那时已成水东宋氏,也将先祖宋景阳列为河北真定人。
附汉籍既是形势使然,也难怪王冲强调两家的汉人背景时三人变色,这是不是意味着王冲要逼他们献土内附?
王冲似乎没注意到他们的神色变化,自顾自地道:“本官聚这十九家,是将大家与罗国区分开,让大家能与朝廷共进退。而你们在这十九家中更近朝廷,也要多多亲近,相互照应。”
三人松了一口气,原来王冲是将他们两家拔出来特别照顾,这也算是分化之策吧。
王冲再勉励了一番,三人热情回应,送走三人后,王冲回帐,田忠嗣正等着他。
田忠嗣像是说笑般地道:“守正莫非以为,拉拉八辈子也靠不上的亲戚,就能如意使唤他们?”
王冲扯扯嘴角:“使唤说不上,不过是指着他们心思稍微齐齐,别给边事司扯后腿而已。”
他再换了笑颜:“即便真是汉人,也不如你们田氏与朝廷齐心,更不如你们心慕王化。你身边那个夏大均,该是个汉家士子吧?”
王冲说的是田忠嗣的亲卫,讲课时,唯有此人目光清朗,显然是对王冲所讲的几本书早有了解。
田忠嗣点头,很直率地道:“他本有心去夔州入学,父亲花了大力气才收下,跟着我来滋州,也是想看看守正之策对我们思州田氏到底有何大利。至于心慕王化说穿了,也是为思州数万父老的生计。”
王冲哈哈一笑:“说得好,把大家聚起来,不就是让大家与朝廷共谋大利么?”
再送走田忠嗣,王冲暗叹,田忠嗣跟他交情好,才会直言无忌,他们这些藩夷,不管是入贡,还是内附,都只是求利。
西南诸藩夷,别看尽皆内附,都顶着朝廷给的封官帽子,却绝不容朝廷插手,夺其根基。田佑恭对朝廷最为恭顺,要他出兵打仗,二话不说,可朝廷真要改思州为内州,设流官收赋税,王冲相信田佑恭会施展浑身解数抗拒,甚至可能造反。田佑恭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其他藩夷。
基于现实,王冲绝无在西南推“改土归流”之心。只是有后世民族大一统的心理影响,对诸藩夷踞地自主这种状况有些不爽而已。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跨越历史,一步到位。
他所召集的藩夷,在之后几百年的风云变幻里,命运也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xszw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