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谜踪 第十四章 砗磲魄珠(2/3)
面儿上的人,以人家的资历,还不至于偷梁换柱,当面打开盒子,反尔显得我们毛头小子有些小气了,反倒有些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我正要开口说些感谢之类的客气话。就见董三爷摆了摆手,似乎知道我要说什么,直接说道:“胡先生,你们不用这样。再客气就没意思了。东西我仔细的瞧过了,这珠子是上等砗磲做的,我就抖胆叫它为砗磲魄珠吧。”
在古玩界,对于一件玩意儿的命名有时并没有太多的规则,几乎都是随形而出。未必全有出处。
董三爷喝了口茶,语气波澜不惊,声音虽不大,但却处处让人有些敬畏:“这珠子应该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东西,表面暗雕,精美绝伦,工艺超绝。打有一孔,深度为珠径的四分之三左右,孔极细,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左右,至于是人工还是天成的,不好判断,但以目前的现代工艺是达不到的。表面纹饰应属于微雕手法,只是工艺之精,平生未见。已经把图案放大三十倍后,打印在这张纸上了,你们可以随便看一下。”
我和大牙一听完董三爷这段话,基本上已经傻了。
倒是估计到可能上面会有些纹饰,但实在想不到其工艺如此卓绝,超乎想像,没有料到这一个珠子能有这么多的名堂。
就伸手拿起桌上的那个档案袋,抽出里面的纸看了看,纸上的图案由一些弯曲的线条组成,看不出画的是什么,隐约似乎有两个字,只识得其中一个像是大写的汉字“十”。另一个笔画很多,不知道是什么字体。
正看得出奇,董三爷呷了一口茶,笑了笑:“嗨,二位也都不是外人,董某人这里还有个不情之请,说来倒是有点唐突了。”
一听这话,我则收回目光,把纸直接递给大牙后,开门见山的说:“董三爷有什么事,您仅管说,做得到的,绝不推辞。”
董三爷笑了笑,又看了一眼于麻子,然后转过目光看着我和大牙,在我们身上扫了一下,让我顿时有点不自在的感觉。董三爷向前探了一下身子:“您二位这件东西绝对是‘压堂’的东西,我也是十分喜欢,只是不知您二位能不能匀给我?至于别的都好谈。”
董三爷话刚一落地,于麻子在旁边解释说:“三爷呢,意思是说,这东西是好东西,如果您二位对这个没什么兴趣,他可以买走,至于价钱,你们随便开。怎么说呢,我们玩这个的,见不了这东西。何况这珠子还真有一眼”
古玩行话专业性很强,非行内人很难弄懂。我也是没事就逛逛旧货市场,所以大概还能听懂人家的意思。古玩的行话其实很有意思,仔细一品还有点儿文化底蕴。
像“埋地雷”,就是有些人以为去农村从农民手里买的东西不会有错,却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作伪的商人故意和农民合伙“埋地雷”炸你钱的。还有就是有的买家可能看出是新仿的,又要顾及店家的脸面,就只能说“看不好”,而不会直说人家的东西是新仿的。不太懂行花钱买到新货,上当受骗叫“交学费”。如果这件东西不错,艺术价值较高,说这件什么什么东西“有一眼”。压堂则是指主人店堂里最好的镇店之宝。
于麻子说完后,又亲自给每人倒了一杯茶。
我和大牙才知道来这里喝茶的真正目的应该在此,而这样的事是我和大牙始料不及的。看看旁边的檀木盒子,再想想刚才人家对这珠子的评价,突然想起了买椟还珠的故事,只是现在的情况就是这珠子看样子潜在的价值比这只精美的盒子可要贵重多了。看人家这手笔就知道,只要我们能说出来的数,只要合得上规矩,都该没什么问题。换句话说,这一个珠子的价值或许顶得上我们俩死了又活了,然后又死了,接着这活了,折腾好几次,得好几辈子才能赚来的钱。
大牙和我对视了一眼,什么也没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彼此的熟悉与默契有时甚至是一种意识,我端起茶杯,冲着董三爷和于麻子笑了一下,说:“董三爷,于老哥,首先谢谢您为我哥俩这事劳神费心。这珠子实不相瞒,不是我们的,是我们的一个朋友的,我们做不了这主,这事得让我那朋友家里人决定。实在不好意思,以茶代酒,敬两位一杯。”
董三爷似乎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还是很大度的笑了笑。然后说:“图上的图案与文字,我也看不好,如果你们对这个感兴趣,我倒知道一人,对这个或许有些研究。另外你的朋友以后如果想出手,记得随时可以找我。”说着,取出两张片名,推到我的面前。
我看了一眼,一张是董三爷的名片,别一张的抬头是“北京民族大学”,中文系,名字叫柳叶。看这名字似乎是个女的,估计是个教授吧。我忙双手拿了起来,连声道谢。
于麻子又给大家续了杯,然后一起闲聊了几句。我见这阵势在坐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就找个借口,客气的道谢告别,拉着大牙出了茶馆。
大牙出来后看着四外没人,一撇嘴,说道:“哪儿来的董三爷啊,还三爷,看那德性,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装什么犊子。真是老虎不发猫,当我是病危啊!”
我斜眼瞅了一眼大牙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我正要开口说些感谢之类的客气话。就见董三爷摆了摆手,似乎知道我要说什么,直接说道:“胡先生,你们不用这样。再客气就没意思了。东西我仔细的瞧过了,这珠子是上等砗磲做的,我就抖胆叫它为砗磲魄珠吧。”
在古玩界,对于一件玩意儿的命名有时并没有太多的规则,几乎都是随形而出。未必全有出处。
董三爷喝了口茶,语气波澜不惊,声音虽不大,但却处处让人有些敬畏:“这珠子应该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东西,表面暗雕,精美绝伦,工艺超绝。打有一孔,深度为珠径的四分之三左右,孔极细,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左右,至于是人工还是天成的,不好判断,但以目前的现代工艺是达不到的。表面纹饰应属于微雕手法,只是工艺之精,平生未见。已经把图案放大三十倍后,打印在这张纸上了,你们可以随便看一下。”
我和大牙一听完董三爷这段话,基本上已经傻了。
倒是估计到可能上面会有些纹饰,但实在想不到其工艺如此卓绝,超乎想像,没有料到这一个珠子能有这么多的名堂。
就伸手拿起桌上的那个档案袋,抽出里面的纸看了看,纸上的图案由一些弯曲的线条组成,看不出画的是什么,隐约似乎有两个字,只识得其中一个像是大写的汉字“十”。另一个笔画很多,不知道是什么字体。
正看得出奇,董三爷呷了一口茶,笑了笑:“嗨,二位也都不是外人,董某人这里还有个不情之请,说来倒是有点唐突了。”
一听这话,我则收回目光,把纸直接递给大牙后,开门见山的说:“董三爷有什么事,您仅管说,做得到的,绝不推辞。”
董三爷笑了笑,又看了一眼于麻子,然后转过目光看着我和大牙,在我们身上扫了一下,让我顿时有点不自在的感觉。董三爷向前探了一下身子:“您二位这件东西绝对是‘压堂’的东西,我也是十分喜欢,只是不知您二位能不能匀给我?至于别的都好谈。”
董三爷话刚一落地,于麻子在旁边解释说:“三爷呢,意思是说,这东西是好东西,如果您二位对这个没什么兴趣,他可以买走,至于价钱,你们随便开。怎么说呢,我们玩这个的,见不了这东西。何况这珠子还真有一眼”
古玩行话专业性很强,非行内人很难弄懂。我也是没事就逛逛旧货市场,所以大概还能听懂人家的意思。古玩的行话其实很有意思,仔细一品还有点儿文化底蕴。
像“埋地雷”,就是有些人以为去农村从农民手里买的东西不会有错,却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作伪的商人故意和农民合伙“埋地雷”炸你钱的。还有就是有的买家可能看出是新仿的,又要顾及店家的脸面,就只能说“看不好”,而不会直说人家的东西是新仿的。不太懂行花钱买到新货,上当受骗叫“交学费”。如果这件东西不错,艺术价值较高,说这件什么什么东西“有一眼”。压堂则是指主人店堂里最好的镇店之宝。
于麻子说完后,又亲自给每人倒了一杯茶。
我和大牙才知道来这里喝茶的真正目的应该在此,而这样的事是我和大牙始料不及的。看看旁边的檀木盒子,再想想刚才人家对这珠子的评价,突然想起了买椟还珠的故事,只是现在的情况就是这珠子看样子潜在的价值比这只精美的盒子可要贵重多了。看人家这手笔就知道,只要我们能说出来的数,只要合得上规矩,都该没什么问题。换句话说,这一个珠子的价值或许顶得上我们俩死了又活了,然后又死了,接着这活了,折腾好几次,得好几辈子才能赚来的钱。
大牙和我对视了一眼,什么也没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彼此的熟悉与默契有时甚至是一种意识,我端起茶杯,冲着董三爷和于麻子笑了一下,说:“董三爷,于老哥,首先谢谢您为我哥俩这事劳神费心。这珠子实不相瞒,不是我们的,是我们的一个朋友的,我们做不了这主,这事得让我那朋友家里人决定。实在不好意思,以茶代酒,敬两位一杯。”
董三爷似乎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还是很大度的笑了笑。然后说:“图上的图案与文字,我也看不好,如果你们对这个感兴趣,我倒知道一人,对这个或许有些研究。另外你的朋友以后如果想出手,记得随时可以找我。”说着,取出两张片名,推到我的面前。
我看了一眼,一张是董三爷的名片,别一张的抬头是“北京民族大学”,中文系,名字叫柳叶。看这名字似乎是个女的,估计是个教授吧。我忙双手拿了起来,连声道谢。
于麻子又给大家续了杯,然后一起闲聊了几句。我见这阵势在坐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就找个借口,客气的道谢告别,拉着大牙出了茶馆。
大牙出来后看着四外没人,一撇嘴,说道:“哪儿来的董三爷啊,还三爷,看那德性,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装什么犊子。真是老虎不发猫,当我是病危啊!”
我斜眼瞅了一眼大牙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