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大忽悠 第四章 太史慈归心(2/3)
刘天浩直视着太史慈问道,“既然生在这个乱世上,子义你可愿意跟我一起,腰悬三尺宝剑,荡平天下贼寇,救黎民百姓于水火?”
太史慈听到刘天浩这么一说,立马是猛然单膝下跪,“先生高义,子义敢不从命,拜见主公!”
刘天浩急忙上前扶起太史慈,
“有子义你相助于我,有如虎添双翼啊,哈哈!”说完两人惺惺相惜……
太史慈第二天就前往黄县请辞了公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刘天浩每天和太史慈练习弓马武艺。刘天浩的弓马骑射水平纯属三脚猫把式,太史慈看在眼里也不追问,只是一门心思的教授指正刘天浩。
一个月练下来,刘天浩已经能够耍的中规中举,有模有样。当然,上阵杀敌肯定是不行的,刘天浩也从没想过自己要冲锋陷阵,更加不会去和别人单挑了。
虽然刘天浩实战方面不如太史慈,但是经常会把自己后世了解的一些小技巧抖露出来,太史慈也常常觉得受益匪浅,他的进步倒是比刘天浩大的多,毕竟刘天浩讲的那些,都是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
每当太史慈询问这些技巧的出处时,刘天浩也都含糊其辞推到了鬼谷一脉头上。
这一日,刘天浩和太史慈例行的从罗口山上打猎归来,收获倒是不错,太史慈猎获一头黑毛野猪,而刘天浩运气更好,以他那三脚猫的弓术居然让他射伤一头狍子还有一头幼麋。
连续近一个的训练,刘天浩武艺涨了一大截,那罗口山上的野兽也快被他俩给猎光了。当然,大部分是太史慈的功劳,像今天刘天浩这成绩,纯属运气。前半个月,刘天浩全部放的空靶;后来好一点,也就射下来几只小鸟。
不过刘天浩也不气馁,他知道自己犯不上和太史慈比这个能耐,要知道,整个三国能和太史慈比弓箭得,一手五指都不满,也就黄忠、吕布能和他相当。
现在的太史慈虽说还是年幼,但那一手弓箭却已是炉火纯青了。
他们这一个月不仅长进了武艺,灭杀了罗口山的野兽,更是用猎获的野兽前往黄县卖了不少铜钱,这个时候,大汉朝还在以铜钱进行买卖,等再过两年黄巾起义后,就只能以物易物了。
两人利用这些狩猎所得,换置了一身武器,一杆长枪,一把短剑,一付弓,太史慈也把原来那付旧弓给卖了,新换了一付三石铁胆巨弓。
他们打定主意要建立一番功业,自然是不能一直待在东莱黄县这一块地方的,所以他们还购置了一批粮食,留给太史慈母亲食用,又是向村里乡亲邻里一番叮嘱,请他们对太史氏稍加照顾。
太史氏对这两人的决定也是十分赞成的,深明大义的支持太史慈的的决定。太史氏曾经对太史慈说过:鸿鹄当有擎天之志。
一切安顿好后,刘天浩太史慈二人,终究是离开了这山村小地。却也并不准备前往东莱郡城,反倒是一路西南而去。
太史慈也不追问刘天浩原委,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是清晰,知道刘天浩是是个胸有万象之人,一切只要按照刘天浩的吩咐去做便是。
至于为何向西南而去,刘天浩早有自己的打算,他早已拟定一连串的计划。西南之行将是他这计划里至关重要的一环。
离黄巾乱世只有两年不到了,现在已是公元182年盛夏,而184年初春,黄巾起义就将爆发,他必须加快行动了。
刘天浩二人离开黄县已经有三天了,这三天来两人是快马加鞭赶路,一路上除了找客栈人马休息外,丝毫不做停留。
这一天,刘天浩两人经过琅琊郡,途径一片山林时,突然听见前面一阵喊杀声传来。不由策马加鞭的赶了上去,等靠的近了,发现有一伙子马贼,约莫十来号人,手持乱起八糟的一伙物什,正在围攻一个骑马的青年男子,那男子看起来大概二十来岁。
远处还有几位仆役打扮的人正手持钢刀,在保护着两辆马车。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