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美娇娘 早慢熊关于新顺的若干资料(3/5)
的使命主要有两项,一是为英国商品获得更有利的贸易条件,因为当时的中英贸易逆差已经到了伦敦政府“受不了”的程度;另一则是最大限度的搜集关于远东这个神秘国度的情报。
在第一项工作方面,英国使团只获得了部分的成功,虽然帝国政府对英国展示的工艺品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但是对于英国人提出的关于自由贸易的原则完全难以理解,最后只同意增加通商口岸的数目(从广州、泉州、松江、宁波、烟台5处增加到包括天津在内的10处)和允许英国商人有条件的进入内地。
但是在情报方面的收益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使团注意到,虽然国家主导的标准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总的来说,中国军队的水平只相当于古斯塔夫·阿道夫时代的欧洲军队,长矛与火绳枪混编的营方阵是其主要作战方式,虽然通过与东南亚的欧洲商人以及俄国人,中国已经获得了燧发滑膛枪及较轻便的队属火炮并成功的予以仿制,正在逐步代替火绳枪和旧式火炮,然而使用方式仍然是旧的,即在长矛的掩护下分列齐射(套环式刺刀被完全拒绝),使团最后得出结论,也许中国并不象他们最初所想象的那么强大。
同时,使团也注意到了在繁荣的背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酝酿着的剧烈冲突。尤其指出了正在变得桀傲不驯的商人阶层。
在整个18世纪中,中国商人对他们的地位总体是满意的,同明代相比,他们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家正式承认,在一个职业官僚集团(士)的领导下,农工商三民作为赋税的提供者都是值得尊敬的。由于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提供了中国缺乏的白银,政府对商人的海外活动也给予了相当的宽容乃至鼓励。
但是临近19世纪,随着财富的积累,商人们的野心开始随之膨胀,从他们在南洋的贸易对象那里,他们了解到在某些国家,作为财富的主要拥有者,商人是社会上最值得尊重的阶层,国家不仅仅是把商业作为赋税的奶牛来给予照顾,而是用国家的政策扶植乃至帮助本国的商人,于是中国商人很自然的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不可以也这么做呢?难道中国的商人不是为帝国财政做出最大的贡献的阶层吗?票号不也多次稳定帝国银元、并极有效率的解决了华北与西北军队的供应问题吗?那么,政府为什么不放弃他名存实亡的专卖制度(由于票制,实际已经成为一种特别税)和进一步减轻商业税呢?即使这么做,只要商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财政收入自然也会相应的增多而非减少。
这种论调随着东南官僚进入帝国中枢的比例增多而不断上升,到19世纪30年代,帝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商业的措施,从1837年开始,帝国的经济乃至政治政策,越来越向商人,尤其是东南拥有大量外贸利益的洋商倾斜,包括取消对茶叶的销售管制,同时开始鹦鹉学舌似的(根据伴随贸易传入的柯尔贝尔等人的著作)讨论对西方构筑关税壁垒,以进一步扩大贵金属流入的可能。
对中国不幸的是,作为后来者,他的发展几乎不可避免的与西方成熟的商业资本主义发生冲突,这就使1856~1861年的战争成为一种必然。
1856年,由于误会,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正在等待的机会,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宣战。战争最初的规模是有限的,由于印度土兵暴动,英国在远东主要的兵力被牵制在印度,但在1858年,英国开始认真的进行这场战争。同时,法国也因为对越南的野心,而作为英国的盟国加入了战争。
当时中国政府正在处理国内的同时发生的四场叛乱:
1851年,一个具有早期基督教色彩的组织拜上帝会在广西发动叛乱,虽然其对湖南和广东的进攻被地方驻军所阻挡,但由于地形有利于叛乱者,帝国军队粉碎其广西根据地的多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由于回汉冲突,1856年在云南,1858年在陕西,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范围波及全省,如果不是由于宗教方面的分歧造成云南和广西两方面的激烈冲突,本来可能会对帝国在整个西南和华南的统治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危机。
此外,从1853年开始的捻军起义,势力逐渐扩展到了整个淮河流域并切断了对于帝国相当重要的漕运,虽然没有前三者那种宗教狂热和身处帝国边远地带的有利位置,但其领导人具有非常了不起的军事才能和施政能力,从而在当地居民间获得了相当的支持,因此可能成为一个最大的威胁。
这四场叛乱牵制了帝国军队大部分的军力,而19世纪中期的欧洲近代军队,战术上对于火器冷兵器混合的军队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再加上英法军队利用其无可置疑的海上能力,除了提供灵活的火力支援外,还得以对帝国沿海的守军非常顺利的各个击破。到1860年,中国领导集团中较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在第一项工作方面,英国使团只获得了部分的成功,虽然帝国政府对英国展示的工艺品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但是对于英国人提出的关于自由贸易的原则完全难以理解,最后只同意增加通商口岸的数目(从广州、泉州、松江、宁波、烟台5处增加到包括天津在内的10处)和允许英国商人有条件的进入内地。
但是在情报方面的收益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使团注意到,虽然国家主导的标准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总的来说,中国军队的水平只相当于古斯塔夫·阿道夫时代的欧洲军队,长矛与火绳枪混编的营方阵是其主要作战方式,虽然通过与东南亚的欧洲商人以及俄国人,中国已经获得了燧发滑膛枪及较轻便的队属火炮并成功的予以仿制,正在逐步代替火绳枪和旧式火炮,然而使用方式仍然是旧的,即在长矛的掩护下分列齐射(套环式刺刀被完全拒绝),使团最后得出结论,也许中国并不象他们最初所想象的那么强大。
同时,使团也注意到了在繁荣的背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酝酿着的剧烈冲突。尤其指出了正在变得桀傲不驯的商人阶层。
在整个18世纪中,中国商人对他们的地位总体是满意的,同明代相比,他们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家正式承认,在一个职业官僚集团(士)的领导下,农工商三民作为赋税的提供者都是值得尊敬的。由于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提供了中国缺乏的白银,政府对商人的海外活动也给予了相当的宽容乃至鼓励。
但是临近19世纪,随着财富的积累,商人们的野心开始随之膨胀,从他们在南洋的贸易对象那里,他们了解到在某些国家,作为财富的主要拥有者,商人是社会上最值得尊重的阶层,国家不仅仅是把商业作为赋税的奶牛来给予照顾,而是用国家的政策扶植乃至帮助本国的商人,于是中国商人很自然的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不可以也这么做呢?难道中国的商人不是为帝国财政做出最大的贡献的阶层吗?票号不也多次稳定帝国银元、并极有效率的解决了华北与西北军队的供应问题吗?那么,政府为什么不放弃他名存实亡的专卖制度(由于票制,实际已经成为一种特别税)和进一步减轻商业税呢?即使这么做,只要商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财政收入自然也会相应的增多而非减少。
这种论调随着东南官僚进入帝国中枢的比例增多而不断上升,到19世纪30年代,帝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商业的措施,从1837年开始,帝国的经济乃至政治政策,越来越向商人,尤其是东南拥有大量外贸利益的洋商倾斜,包括取消对茶叶的销售管制,同时开始鹦鹉学舌似的(根据伴随贸易传入的柯尔贝尔等人的著作)讨论对西方构筑关税壁垒,以进一步扩大贵金属流入的可能。
对中国不幸的是,作为后来者,他的发展几乎不可避免的与西方成熟的商业资本主义发生冲突,这就使1856~1861年的战争成为一种必然。
1856年,由于误会,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正在等待的机会,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宣战。战争最初的规模是有限的,由于印度土兵暴动,英国在远东主要的兵力被牵制在印度,但在1858年,英国开始认真的进行这场战争。同时,法国也因为对越南的野心,而作为英国的盟国加入了战争。
当时中国政府正在处理国内的同时发生的四场叛乱:
1851年,一个具有早期基督教色彩的组织拜上帝会在广西发动叛乱,虽然其对湖南和广东的进攻被地方驻军所阻挡,但由于地形有利于叛乱者,帝国军队粉碎其广西根据地的多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由于回汉冲突,1856年在云南,1858年在陕西,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范围波及全省,如果不是由于宗教方面的分歧造成云南和广西两方面的激烈冲突,本来可能会对帝国在整个西南和华南的统治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危机。
此外,从1853年开始的捻军起义,势力逐渐扩展到了整个淮河流域并切断了对于帝国相当重要的漕运,虽然没有前三者那种宗教狂热和身处帝国边远地带的有利位置,但其领导人具有非常了不起的军事才能和施政能力,从而在当地居民间获得了相当的支持,因此可能成为一个最大的威胁。
这四场叛乱牵制了帝国军队大部分的军力,而19世纪中期的欧洲近代军队,战术上对于火器冷兵器混合的军队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再加上英法军队利用其无可置疑的海上能力,除了提供灵活的火力支援外,还得以对帝国沿海的守军非常顺利的各个击破。到1860年,中国领导集团中较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