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复活兵马俑 关于兵马俑(7/8)
这些连锁扳机部件是根据同一种或几乎相同的模子制成后,经过手工锉磨和机械打磨等加工过程,一些兵器上还錾刻有铭文,她们在显微镜下看到每款扳机都有人工打磨加工的痕迹,扳机部件的尺码也会略有差别。每个板机上的部件不是可以完全互换的,如果是流水线生产的话,每个部件都是一样的,尺码和形制都不会有区别。这样的话,就说明当时还没有达到现在流水线制作青铜扳机的地步。
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金属部件除了加工打磨之外,没有发现磨损痕迹,说明这些弩机尽管是实战武器,但从未真正在战场上用过,而是为秦始皇陵陪葬专门制作的。
2015年3月20日,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有重大考古收获,首次发现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弓弩上“檠”发现更为重要,此前见诸于史书,并未见过实物。
【皮质漆盾】
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辆战车上发现了秦军使用的盾,属于皮质漆盾,这是三座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第一件盾。
发掘出土的盾,位于9号过洞的第二辆车的右侧,应该是车右侧配置使用的。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有些残破。“这件漆盾,所看到的边栏绘制多层几何纹,线条隐约,色彩为红、绿、白。背面朝上,因此也可看到握手部分,但只刷了天然漆,没有彩绘,不及秦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盾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考古专家说,这件漆盾尺寸大小是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秦陵1号铜车马上铜盾的两倍,但因使用者级别的关系,纹饰差别很大。
除了新出土的秦盾外,考古人员还发掘出较为完整的韬(装弓弩的袋子)。
“从考古价值上讲,如果能在这200平方米的区域中发现新的物件、新的材料,那对于研究的价值就大多了。比如,如今出土的一些兵马俑的手势呈四指弯平状,但手里已经空空如也,我们只能根据当时弩的形状判断,认为他们可能手执木弩,只是木头被烧毁或朽掉了。”考古专家表示,如果机缘巧合,能发现一个手执木弩的兵马俑,就能证明此前推断是正确的,意义重大。
遗物品
经考古专家鉴定发现,秦兵马俑一号坑战车上的笼箙,其材质竟然是木中之王梓木,在研究过程中,考古专家还有意外收获,即在笼箙器壁的朽迹中发现了丝织品的遗存。
2009年,考古人员在对兵马俑一号坑进行发掘中,在G9过洞内发现了三处笼箙遗存,内装有铜箭头,分属于两辆战车,笼箙还是在秦俑坑内首次发现。
据秦俑之父袁仲一介绍,笼箙是为车内配置的容器,就是放在战车上的小箱子,里面装有弓弩等兵器,奇怪的是,这次发现的笼箙都没有盖子。
一号车笼箙长88-91厘米,宽50厘米,残高25厘米,二号车笼箙和一号车差不多。考古人员采集了一号车和二号车的笼箙木炭样品,经鉴定发现,笼箙的木炭为梓树属木材炭化而成,也就是说这些箱子是由梓木所做。
梓树属落叶乔木,天朝分布有6种,梓树、楸树、藏楸、黄金树、滇楸和灰楸。由于梓树属木材特征差异非常微小,因此统称梓木,梓木容易干燥,无翘曲和开裂现象,尺寸性稳定,耐腐性强,抗蚁蛀,切削容易,切面光滑,纹理通直,花纹美观,是天朝历代用材最广的优良木材之一,也是制作器具之良材。
同时,专家在对一号车笼箙夹层木炭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发现一层非常薄的漆膜,用双片刀将漆皮剥离后,看到在炭块上贴附着一层规则的纵横交叉织痕,初步判断是纺织物。通过体式显微镜进一步观察,确认为纺织物。纺织物由清晰交织的丝线织成,每平方厘米约有30根经线和30根纬线。丝线由几十根茧丝合成一股,平均直径约0.38毫米。
丝织物是有机质,很容易燃烧殆尽,罕有保留,保留下来的也都已经炭化。丝织物能够炭化保留下来,可能是因为丝织物里面是木材,外面是漆膜和漆灰,所以具有很好的封闭功能。同时,丝织物还上了髹漆,使丝织品硬度增大,变得较为JianTing,易于定型。另外,涂漆层既隔绝了空气,又隔绝了水分,提高了丝织物和木材的耐腐性。
5彩绘秦俑编辑
彩绘兵马俑
彩绘兵马俑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青九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为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天朝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天朝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金属部件除了加工打磨之外,没有发现磨损痕迹,说明这些弩机尽管是实战武器,但从未真正在战场上用过,而是为秦始皇陵陪葬专门制作的。
2015年3月20日,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有重大考古收获,首次发现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弓弩上“檠”发现更为重要,此前见诸于史书,并未见过实物。
【皮质漆盾】
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辆战车上发现了秦军使用的盾,属于皮质漆盾,这是三座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第一件盾。
发掘出土的盾,位于9号过洞的第二辆车的右侧,应该是车右侧配置使用的。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有些残破。“这件漆盾,所看到的边栏绘制多层几何纹,线条隐约,色彩为红、绿、白。背面朝上,因此也可看到握手部分,但只刷了天然漆,没有彩绘,不及秦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盾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考古专家说,这件漆盾尺寸大小是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秦陵1号铜车马上铜盾的两倍,但因使用者级别的关系,纹饰差别很大。
除了新出土的秦盾外,考古人员还发掘出较为完整的韬(装弓弩的袋子)。
“从考古价值上讲,如果能在这200平方米的区域中发现新的物件、新的材料,那对于研究的价值就大多了。比如,如今出土的一些兵马俑的手势呈四指弯平状,但手里已经空空如也,我们只能根据当时弩的形状判断,认为他们可能手执木弩,只是木头被烧毁或朽掉了。”考古专家表示,如果机缘巧合,能发现一个手执木弩的兵马俑,就能证明此前推断是正确的,意义重大。
遗物品
经考古专家鉴定发现,秦兵马俑一号坑战车上的笼箙,其材质竟然是木中之王梓木,在研究过程中,考古专家还有意外收获,即在笼箙器壁的朽迹中发现了丝织品的遗存。
2009年,考古人员在对兵马俑一号坑进行发掘中,在G9过洞内发现了三处笼箙遗存,内装有铜箭头,分属于两辆战车,笼箙还是在秦俑坑内首次发现。
据秦俑之父袁仲一介绍,笼箙是为车内配置的容器,就是放在战车上的小箱子,里面装有弓弩等兵器,奇怪的是,这次发现的笼箙都没有盖子。
一号车笼箙长88-91厘米,宽50厘米,残高25厘米,二号车笼箙和一号车差不多。考古人员采集了一号车和二号车的笼箙木炭样品,经鉴定发现,笼箙的木炭为梓树属木材炭化而成,也就是说这些箱子是由梓木所做。
梓树属落叶乔木,天朝分布有6种,梓树、楸树、藏楸、黄金树、滇楸和灰楸。由于梓树属木材特征差异非常微小,因此统称梓木,梓木容易干燥,无翘曲和开裂现象,尺寸性稳定,耐腐性强,抗蚁蛀,切削容易,切面光滑,纹理通直,花纹美观,是天朝历代用材最广的优良木材之一,也是制作器具之良材。
同时,专家在对一号车笼箙夹层木炭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发现一层非常薄的漆膜,用双片刀将漆皮剥离后,看到在炭块上贴附着一层规则的纵横交叉织痕,初步判断是纺织物。通过体式显微镜进一步观察,确认为纺织物。纺织物由清晰交织的丝线织成,每平方厘米约有30根经线和30根纬线。丝线由几十根茧丝合成一股,平均直径约0.38毫米。
丝织物是有机质,很容易燃烧殆尽,罕有保留,保留下来的也都已经炭化。丝织物能够炭化保留下来,可能是因为丝织物里面是木材,外面是漆膜和漆灰,所以具有很好的封闭功能。同时,丝织物还上了髹漆,使丝织品硬度增大,变得较为JianTing,易于定型。另外,涂漆层既隔绝了空气,又隔绝了水分,提高了丝织物和木材的耐腐性。
5彩绘秦俑编辑
彩绘兵马俑
彩绘兵马俑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青九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为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天朝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天朝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