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明月 第1086章 山洞中的秘密(3/5)
接着又产生了什么?这中间,官吏们没对铜钱供应量做出任何努力,结果百姓还是没钱交税,而官吏的索求依旧毫无止境。穷苦人交不起免役钱,而富裕户也被官吏层层加码、私自加收地免役钱折腾的不堪负担,于是弃家逃亡。
结果,整个社会没有一家能安居。家国天下,家没有了。国怎能安……
且让我们分析一下。前后二者中,谁对免役钱付出了有效成本?”
程氏学生齐声回答:“百姓!”
“错!无论前后那种法规。付出有效成本的唯有差役,而百姓在这里是无效成本。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劳动价值没有发言权,他们地劳动被忽略了、被无视了、被利用来满足官吏地需求,所以,朝廷改来改去,付出劳动的百姓没有发言权,无论怎么调整,唯有贪官污吏有权、有能力借变革的名义将自己的劳动折现。”
程夏与程门子弟略一琢磨,齐齐恍然的“哦”了一声:“有道理!老师,你的意思是说,无论朝廷怎么修改免役法,受苦的都是百姓。可世人皆说免役法是善法,师公也在想着革除弊端,难道,真没有改良方法了?老师试着以成本与效益,说一说如何革除免役法弊端?”
赵兴摇摇头:“无论那种弥补手段,如果支付有效劳动的人没有劳动的定价权----所有努力,终归虚妄。
我记得:当年有人上《流民图》,描述新法下百姓流离失所,辗转求生。神宗陛下不忍,欲停新法,王荆公怎么说---人言不足恤。那意思是说:百姓地话不值得一听!嘿嘿,付出成本的老百姓没有说话的权力,他说这变法是为了百姓谋福?
太逗了!成本没权利参与效益分配,有谁能得到利益?”
赵兴这话涉及到高层政治,程氏弟子听了这话一片黯然,他们插不上嘴,所以无话可说。
周邦式忍不住插嘴:“离人兄,你说有许多补救方法,不如你且谈一谈。”
“补救方法吗……我听人说,陕西宁州通判邓绾为讨好王荆公(王安石)曾说过这句话:笑骂任由他人,好官我自为之。他说的好官不是指清廉官,而是指位置好、油水足的官职……主持新法,都用这样地官员,怎么改?
司马相公指责新法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从桑弘羊的民不益赋而国用饶那里学来地。王荆公未加否认,当然他也无法否认。桑弘羊做的什么?是把百姓的钱袋掏空,装入朝廷的口袋。而后,只要有一口气的百姓,都拼劲力气来唾弃那个政权----所以汉朝亡了。
桑弘羊当初没完善的事情,我们这次的变法弥补他的漏洞了吗?
没有!王荆公除了照搬,没做哪怕一汤勺的努力。
那么,桑弘羊导致的结果我们能避免吗?……南伯,我不想跟你吵架,咱俩是朋友,我不想跟你在政事上吵架----你我皆闲人,吵了何用?无效成本呀。但你可以细细想一想我的话,新法要有出路,单靠吵架是不行的,必须有所行动。
王荆公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无视了所有规则,那么,我们该法何法?王荆公没有说!祖宗说要爱民,祖宗不足法,所以邓绾们开始残民,百姓苦不堪言,然而人言不足恤。所以他们的苦痛可以完全无视,是吧?
所有的规则都打破了,我们做事地标准是什么?法何法?没有规则,处事率性而为。国家大事,焉能如此----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建立规则。让成本体现发言权的规则!”
周邦式听到这里,脸色变了。他听出来了,赵兴是有办法,但他的办法并不适合现在。
宋代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共和”。但实际操作上有多处是按照“共和制原则”。比如“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地”。然而。无论如何,士大夫都没有想到“与百姓共治天下”,因为如此一来,就需从单纯“共和制”进化到“民主共和制”。
赵兴的主张涉及“给百姓权力”,这在宋代是万万不可能地,所以他的办法也是不可行的!
周邦式想通了这一点,程氏弟子也立刻明白了,程夏乖巧,他马上把话题跳到最初的问题上:“老师。那你费那么大劲考进士,不为做官,怎么体现效益?”
赵兴一拍大腿:“问题就在这。进士就是效益,有那一个官衔压在那里,差役们不敢随意敲诈。因为他们担心我日后可能做官。官官相卫下报复他们。
除此之外,有了进士头衔。我可以将家里地田地完全免税,占再多地土地也没有人说话,因为我是官绅。就这么一个官衔,我会获得很多的效益。
但……这三年里,我只沟通了一条商路,咱家的商业网络还没有铺开,而真做了官,又不许官员从事海贸,如此,我这几年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若我放下这些产业去做官,每月所获仅十五贯而已,而我要损失什么呐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结果,整个社会没有一家能安居。家国天下,家没有了。国怎能安……
且让我们分析一下。前后二者中,谁对免役钱付出了有效成本?”
程氏学生齐声回答:“百姓!”
“错!无论前后那种法规。付出有效成本的唯有差役,而百姓在这里是无效成本。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劳动价值没有发言权,他们地劳动被忽略了、被无视了、被利用来满足官吏地需求,所以,朝廷改来改去,付出劳动的百姓没有发言权,无论怎么调整,唯有贪官污吏有权、有能力借变革的名义将自己的劳动折现。”
程夏与程门子弟略一琢磨,齐齐恍然的“哦”了一声:“有道理!老师,你的意思是说,无论朝廷怎么修改免役法,受苦的都是百姓。可世人皆说免役法是善法,师公也在想着革除弊端,难道,真没有改良方法了?老师试着以成本与效益,说一说如何革除免役法弊端?”
赵兴摇摇头:“无论那种弥补手段,如果支付有效劳动的人没有劳动的定价权----所有努力,终归虚妄。
我记得:当年有人上《流民图》,描述新法下百姓流离失所,辗转求生。神宗陛下不忍,欲停新法,王荆公怎么说---人言不足恤。那意思是说:百姓地话不值得一听!嘿嘿,付出成本的老百姓没有说话的权力,他说这变法是为了百姓谋福?
太逗了!成本没权利参与效益分配,有谁能得到利益?”
赵兴这话涉及到高层政治,程氏弟子听了这话一片黯然,他们插不上嘴,所以无话可说。
周邦式忍不住插嘴:“离人兄,你说有许多补救方法,不如你且谈一谈。”
“补救方法吗……我听人说,陕西宁州通判邓绾为讨好王荆公(王安石)曾说过这句话:笑骂任由他人,好官我自为之。他说的好官不是指清廉官,而是指位置好、油水足的官职……主持新法,都用这样地官员,怎么改?
司马相公指责新法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从桑弘羊的民不益赋而国用饶那里学来地。王荆公未加否认,当然他也无法否认。桑弘羊做的什么?是把百姓的钱袋掏空,装入朝廷的口袋。而后,只要有一口气的百姓,都拼劲力气来唾弃那个政权----所以汉朝亡了。
桑弘羊当初没完善的事情,我们这次的变法弥补他的漏洞了吗?
没有!王荆公除了照搬,没做哪怕一汤勺的努力。
那么,桑弘羊导致的结果我们能避免吗?……南伯,我不想跟你吵架,咱俩是朋友,我不想跟你在政事上吵架----你我皆闲人,吵了何用?无效成本呀。但你可以细细想一想我的话,新法要有出路,单靠吵架是不行的,必须有所行动。
王荆公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无视了所有规则,那么,我们该法何法?王荆公没有说!祖宗说要爱民,祖宗不足法,所以邓绾们开始残民,百姓苦不堪言,然而人言不足恤。所以他们的苦痛可以完全无视,是吧?
所有的规则都打破了,我们做事地标准是什么?法何法?没有规则,处事率性而为。国家大事,焉能如此----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建立规则。让成本体现发言权的规则!”
周邦式听到这里,脸色变了。他听出来了,赵兴是有办法,但他的办法并不适合现在。
宋代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共和”。但实际操作上有多处是按照“共和制原则”。比如“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地”。然而。无论如何,士大夫都没有想到“与百姓共治天下”,因为如此一来,就需从单纯“共和制”进化到“民主共和制”。
赵兴的主张涉及“给百姓权力”,这在宋代是万万不可能地,所以他的办法也是不可行的!
周邦式想通了这一点,程氏弟子也立刻明白了,程夏乖巧,他马上把话题跳到最初的问题上:“老师。那你费那么大劲考进士,不为做官,怎么体现效益?”
赵兴一拍大腿:“问题就在这。进士就是效益,有那一个官衔压在那里,差役们不敢随意敲诈。因为他们担心我日后可能做官。官官相卫下报复他们。
除此之外,有了进士头衔。我可以将家里地田地完全免税,占再多地土地也没有人说话,因为我是官绅。就这么一个官衔,我会获得很多的效益。
但……这三年里,我只沟通了一条商路,咱家的商业网络还没有铺开,而真做了官,又不许官员从事海贸,如此,我这几年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若我放下这些产业去做官,每月所获仅十五贯而已,而我要损失什么呐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来源:ybducom